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四十四章 某也一样

第二百四十四章 某也一样

    第二百四十四章 某也一样 (第2/3页)

郎支都部,解了积石城之围,不用河西帮忙,我们集中大军便可拿回石堡城。”

    王难得双目一眯,喝了一口温水,点头道:

    “总之,我们要让人觉得,隋王来与不来,没多大区别,他现在在长安已经颇具势力,如果在藩镇建立党羽,便是除圣人之外无人可制了,李光弼想建功,我们也不能让他顺心,恶战还是得咱们来,我陇右儿郎比他们只强不弱,这次定要打出个名堂来。”

    说罢,王难得起身道:

    “我现在就去积石城接管积石军,顺带见见郭子仪,这个人守城是真厉害,有他在后方坚守壁垒,我为前锋,李光弼佐助,大事可成。”

    郭子仪抵达陇右的第一场恶战,并不是围攻石堡城的尺带珠丹儿子郎支都,而是走河谷绕进来的吐谷浑小王,名字叫做坌达延赞松,在吐蕃被称为莫贺吐浑可汗。

    被李光弼干死的那个,是小贡论慕容阿波谒,虽然也是吐谷浑人,但跟莫贺吐浑可汗不是一路人。

    莫贺吐浑是中贡论,而强攻石堡城的乞力,也叫乞力徐,是大贡论,同时也是吐蕃最高级别军事将领。

    像这类翻山越岭的行军,本来就非常分散,难以集中,也属于非常冒险的军事行动,一旦被窥破行踪,很容易被偷袭。

    但是那个时候,积石军兵马使贺炳耀战死,积石军群龙无首,防线收缩,并没有发觉到莫贺吐浑混了进来,如果不是郭子仪及时赶到,积石城现在已经丢了。

    而郭子仪的振武军,遇到这支走小路进来的零散部队,自然是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莫贺吐浑手下三万人,进来的也就一万多点,遇上郭子仪只有挨打的份,于是只能是丢盔卸甲,急匆匆撤回,这么一进一出,一半人马被消耗掉了,如今已经与郎支都会合,不再选择偏门打法,而是老老实实,打算逐步蚕食积石城防线。

    但是郭子仪可不是吃素的,守的固若金汤,双方每隔两三天,便有一场攻守之战,吐蕃没有在郭子仪身上占到一点便宜。

    所以当下皇甫惟明对这边,还是非常放心的。

    积石军的完整编制,是兵员7000人,战马300匹,贺炳耀与郎支都的激战中,阵亡高达3500人,逃亡者多达一千人,如今还活着的,大多都有伤。

    为了补充,郭子仪第一时间下达封城的命令,不准任何平民出入,制了从军尺,只要比尺子高的,立即发放兵器,参与守城,其实就是一米四。

    他这么一整顿,立即便将积石军补充至6500人,而且每日都在城内分批操练。

    在中国古代,男子的平均身高一直是有起伏的,主要是生活水平所决定的,吃得好,营养跟的上,个子就高,这一点毋庸置疑。

    唐初、中期、唐末也都不一样,眼下大唐男子的平均身高还不错,大概在1.67,与现代顶峰的1.74,差了7公分,而美国男性平均身高,也就是1.75。

    清朝时期因为汉族被压迫,国民体质长期退化,男性平均身高只有162公分。

    后世从90后开始,男女身高都有着大幅度提升,为全球增幅第一,可见不是我们中国人没有高个子基因,主要是有些时期,人们过的太苦了

    郭子仪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他这个年纪在藩镇军中,都属于大龄兵马使了。

    如果没有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也许他会成为一个寂寂无名的人,隐没于历史的尘埃当中。

    所以一个人成名,机遇是最关键的。

    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真的非常优秀,机遇,是留给最优秀的人。

    吏部去年的大考,给郭子仪的评价是:河岳闲气,临下宽厚,器量深识,宽而有谋,十六个字,用了两个“宽”,算是不错的考评,但也不算太优秀,中上评吧。

    郭子仪这个兵马使,与陇右这些还不一样,他的地位更高。

    因为朔方往大了说,叫做太原党,往小了说,叫做王郭党,而他眼下,是朔方郭党的话事人,同族的安北都护府郭英奇,是认他这个老大哥的。

    换句话说,郭子仪可以影响一半的朔方军,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安史之乱爆发后,尚且在家服丧的郭子仪被立即夺情,担任朔方节度使,因为他在这里说话好使。

    后台不用,过期作废。

    郭子仪有四个后台,宁王、表哥耿国公葛福顺,还有同族两位大佬,太原双虎郭虔瓘、郭知运。

    参加武举,是宁王举荐,进入朔方,是本族大佬郭虔瓘举荐,一路升迁,是宁王和葛福顺在长安运作的。

    但是现在,他的这些后台都没了。

    也就是说,他再往上爬的台阶,已经没了,四十五岁是为官者生涯的一个关键时期,能上去也就上去了,上不去,也就上不去了。

    也是宦海生涯的一个年龄分界线,大多数人都是栽在这个年龄段,不管你在四十五岁之前多么风光,往后升不上去,也就算拉倒了。

    郭子仪长着一张非常沉稳的脸,给人一种非常值得信赖的感觉,历史上,他和李光弼并称再造大唐的两大名将,而李光弼更是被誉为“中兴第一”,两个人都有着鲜明的统帅风格。

    最大区别就是,李光弼治军极严,即使在休整时期,因为军纪问题死在他手下的自己人都是几十个。

    但是郭子仪呢,是御下极松,这个下,指的是他的直管将领,但是他对这些将领的要求是:我可以对你们松,但你们御下要严。

    这就会出现一个现象,他的拥趸特别多,麾下将领的忠诚度非常高。

    这样的统帅,也特别的清闲,因为他驾驭下属的水平太高,事情都让下面做了,他自然也就闲了。

    下属的权利得到保障,自然会一个劲的在军中鼓吹捧高郭子仪,所以李琩这个老丈人,在振武军说一不二。

    “王将军请坐,”

    郭子仪一脸轻松的将王难得请入大堂,亲自倒了一碗水,递给对方道:

    “我已经收到军令,也已派人去寻李副使,他应该就快到了。”

    王难得一脸懵逼的接过水碗,望着空空如也的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