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家父李隆基 > 第二百四十八章 绥和守捉城

第二百四十八章 绥和守捉城

    第二百四十八章 绥和守捉城 (第2/3页)



    王难得赞同的点了点头。

    吐蕃既然敢进来,势必计划周全,那么他是绝对不敢妄动的,因为他的防区职责太重,主要任务是协防积石城,那么敌军必然有针对他的部署。

    他可以派出几百一千给李光弼帮忙,多了真没有,因为他得顾着点积石城,那才是他的防务重心。

    但是不要小看这几百一千人。

    河源军里有一支王难得专门培养的攻坚队,被他命名为奋死军,只有五百人。

    河源军的650匹战马,120归游骑,剩下的就是这些人。

    这都是他花了大代价养的兵,军饷比其他人都要多,犯了错,全都是王难得兜着,他说往前,没有一个人会后退一步。

    这帮人也曾经跟着他屡立战功,在陇右名头非常响亮。

    夜间没有视野,谁也不敢妄动,直到清晨天微微亮,王难得便令靳元曜留守大营,观察积石城方向,而他自己则是率领这五百精锐铁骑,朝着守捉城方向摸去。

    绥和守捉城的城墙上,本来是可以站人的,但是现在不能了,因为上面凹凸不平,常年雨水冲刷之下更是坑坑洼洼,这边缺一块,那边短一截,不具备城防属性。

    但是四面的城墙上有几条人为挖掘的台阶,可以登高观测城外景象,城墙靠内的一侧斜度较大,上去还是比较容易的。

    眼下趴在城墙土阶上的,就是李光弼本人,他需要亲自观测,他不相信别人的眼睛,容易造成误判。

    阵型齐整的吐蕃军队,已经在城外西面布阵,大致瞄一眼,李光弼就可以判断出,敌军在三四千左右。

    人数不多,而且他们似乎并没有攻城的意思。

    李光弼可以看到,敌军阵中有几根硕大的圆木,这是攻打城门用的,头部削尖裹有厚重铁皮。

    大概有十几人,眼下已经出现在城墙脚下,人人手里握着一面盾牌,预防唐军的箭矢,而他们的人,则是非常轻松的正在沿着城墙脚下游走,观测着整面城墙。

    城墙向外一侧也有坡度,但相对较小,这是夯土城墙最大的弊端,因为没有坡度,城墙特别容易塌。

    像积石城的城墙,里外包砖,城墙上又有排水设施,那才叫坚城。

    这时候,李光弼只见一名吐蕃士兵将盾牌交给别人,他则后退二十多米,朝着城墙方向猛冲过来。

    此人非常矫健,手脚并用,借着助跑之势奋力朝着城墙上攀爬,大概攀了十多米,手掌再无抓握之处,这才将身体贴在城墙上,缓缓滑落下去。

    绥和守捉城的城墙,只有三十多米,那个人刚才已经看到李光弼了。

    等到这十余人离开之后,不多时,吐蕃阵中分出数百人,朝着城墙而来。

    李光弼居高俯瞰,当即下令火拔归仁带五百人从南城出,务必不能让贼军靠近城墙。

    因为这一次来的这拨贼兵,手里拿着铁镐等工程用具,这是要在城墙上开坑,方便攀爬。

    这些工程兵的后方,还有一支五百人队作为压阵。

    李光弼肯定不能给他们这个机会,守捉城的防卫重点,就在城墙,城门那么小,除非不得已,一般不会去打城门。

    如果让敌军从城墙上攻上来,就彻底完犊子了。

    于是他见招拆招,立即令城内守军,开始在城墙上开挖登城步道,然后在城墙上方铲出可以作为女墙的防御工事。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有的预先准备,都不如临场发挥来的更有针对性。

    城墙外,火拔归仁已经与贼兵接战,双方都没有什么阵型可言,就是一阵乱杀。

    这种乱战大概持续了半个小时,吐蕃军缓缓后撤,退回阵中,留下来几十具尸体。

    火拔归仁这边也死了十来个。

    其实在战场上,伤亡来的没有那么快,士兵也是人,他在进入战场的时候,脑子里想着的绝对不是我要拼命,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了。

    事实上,每个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我不能死,也不能伤。

    所以影视剧当中那种一往无前的场面在现实中几乎没有,比如一个长戟兵,他又不是乱捅,觉得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会捅一下,而基本上捅个十来下能杀一个人,这都算是效率很高了。

    而在他捅的过程中,整个人也是一直在闪躲的,就是为了避开对方捅过来的枪头。

    而指挥官的作用,就是观察整个军阵,哪里防线不稳,他会大声吆喝着,指名道姓的让谁谁谁补上去,这种补空位的时候,往往才是最容易出现伤亡的,因为厮杀会更激烈一些。

    而城外的这场乱战,火拔归仁的战略目标,是阻杀那些工程兵,而且要捡走对方的铁锹铁镐,以缴获论军功。

    没有工具,你肯定是挖不动城墙的,别看它是夯土,硬度非常高,只不过就是不防水。

    因为风水日常的缘故,绥和守捉城南北城墙是非常坚固的,硬度跟石头没什么区别,东西城墙经受太阳暴晒时间更久,所以相对较为松软。

    吐蕃这支军队选择的就是西城墙。

    大概也就是半个小时的休整,吐蕃阵营当中左右两翼各分出三百人,分别朝着守捉城南北方向推进。

    而中军位置,工程兵在殿后军的掩护下,又一次卷土重来。

    李光弼立即发号施令,第一时间打开正面城门,还是火拔归仁,一手持矛一手持盾,带着五百将士蜂拥而出,迅速在西城墙下列阵。

    五百人分作四个方块,前两排是排矟手,也就是枪盾兵,三四排是长戟兵,长戟为一丈八尺,也就是五米,后面就是弓弩手。

    另外还有近百人在各阵外围游弋,这叫策军,负责策应左右,哪边扛不住去哪边。

    火拔归仁做为统领,眼下确实是在最前面,但是一旦开打,他会第一时间后撤,因为他的作用是指挥,不是拼杀,他是靠眼力和脑子,不是武器。

    无论军队大小,指挥都是不能出问题的,这就是为什么每一军都会有候补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