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成功入轨 (第2/3页)
靠王老您的发射经验撑着,不过现在还没最终入轨,还得再看看。”
王建蒙安慰道:“应该出不了什么岔子了,我相信大家伙。”
大家紧张的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各项数据。
当火箭突破10马赫时,整流罩上的温度传感器传回1372℃的读数,比SpaceX去年公布的数据低了16%。
二级点火指令在80公里高空触发,矢量喷口划出完美的正弦曲线。
“遥测信号正常!”
“飞行过载4.2G!”
“气动加热峰值1870℃!”
焦灼的等待中,不知道谁喘了口气,接着所有人都放松了下来。
地面雷达显示火箭已抵达亚轨道顶点,星载摄像机传回的画面上,地球弧线正在舷窗外缓缓舒展。
“载荷顺利入轨!”
随着话音传来,控制大厅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雷鸣。
陈平江松了口气,不过仍旧好奇的问道:“我不太懂航天,但我之前看神州飞船返回时有个黑障区,咱们这次似乎没遇到?”
彭小波笑着解释:“陈董不知道很正常,黑障区算是很专业的说法了。火箭在上升过程中,速度相对较慢,无法达到穿越大气层时所需的高速度,因此不会产生剧烈的摩擦和高温,也就不会形成黑障区。唯有从大气层外返回的航天器等才会遇到。”
徐锐感慨道:“可算是没白费这么久的努力啊,太不容易了。”
王建蒙点头:“不过这也只是一小步的成功,接下来还有无数个大项目。火箭主体回收、载人飞船、探月,还是要加油啊。”
陈平江哈哈一笑道:“那些都是今后的事情,现在做为成功者,今天晚上我给你们庆功。”
……
……
这是星河航天的一小步,却是国内商业火箭的一大步。
2017年注定是中国商业火箭的启程元年。
几乎就在同时,微博热搜前十被深蓝一号牢牢占据。
“世界首款液氧甲烷火箭!”
“星河航天CEO徐锐对外宣布深蓝一号试射成功,载荷全部顺利入轨。”
“深蓝一号总设计师彭小波: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将是研究可回收火箭。”
“国家航天总局发来贺电。”
“中国版星链还遥远吗?”
“独家起底揭秘星河航天以及神秘的深蓝一号。”
“陈平江又双叒叕赢了!”
“……”
整整一个白天,深蓝一号试射成功的消息不断发酵。
在抖音,顶着“火箭搬运工”ID的00后实习生直播拆解发射视频,背景音里液氧泵的轰鸣震得手机麦克风嘶叫。
“看到二级分离时那圈冰晶了吗?”发际线后退的哈工大教授在B站直播中推了推眼镜,“零下182度的液氧甲烷混合瞬间,能形成这种正十二面体结晶的,全球不超过三个实验室。”
知乎热榜上,有用户贴出燃料消耗对比图:传统煤油火箭的尾迹像蘸了墨的狼毫,而深蓝一号的羽流则是工笔勾勒的蝉翼纹。
评论区瞬间炸出十几位985博士,为甲烷的比冲参数吵出上百楼。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海外社媒平台上。
推特。
当“全球首枚入轨液氧甲烷火箭”的标题霸榜热搜时,舆论正在撕裂。
专业黑子的一篇《星河航天是否剽窃NASA技术?》的帖子获得上万点赞。
但嘲讽的人更多。
比如……
“所以,中国人是剽窃了NASA和SpaceX都还没掌握的技术吗?”
“美国佬的傲慢一览无余。”
“……”
海外论坛Reddit上,一则匿名帖引发恐慌:“中国将垄断近地轨道,星链计划危矣!”
这个白天对陈平江来说同样不平静。
电话接到手机没电,短信回到手指发麻。
就连大女儿陈瑜都兴致勃勃的打语音问道:“爸爸,我也想现场看火箭发射,什么时候带我去看看呀?”
无数的祝福飘来,几乎将陈平江淹没。
雷君、东子、老马、小马哥同样不例外的发来贺电。
有真诚恭喜的,也有吃味的。
瞧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