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四章 每年都是新的开始:四月五号 (第2/3页)
情。
“李龙要给牧民修路?”同事听了后非常意外,“这是想赚个名声吧?修路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哪那么容易呢?不会就只是叫你过去采访一下,上一上报纸,后面就没了吧?”
“人家为了这个事情,已经买了台推土机了,投入这么大,怎么可能就是赚名声?”马晓燕虽然知道李龙通知自己这件事情,本身也有扬名的意思,但这几年看来,李龙也是实实在在的给牧民办事,扬名又怎么了?人家至少做了事情了,所以她必然是会替李龙说话的。
“一台推土机可不便宜,好几万呢。”另外一个同事说道,“看来应该是来真格的——这个李龙啊,当了代表,这事情越做越大了。”
“还是有钱,有钱了事情就好办了。”最先质疑李龙的那个人酸酸的说道,“要是我有钱,我也给老百姓办实事……”
“那今年给贫困地区儿童帮扶一对一的给你留一个名额?”另外一个同事笑着说,“投入也不多,一年最多也就是你半个月的工资……”
“那不行!”这人脱口而出,“我家生活也不富裕……”
其他人都笑了起来。
他们都很清楚这个同事的为人。让他说的时候,慷慨激昂,指点江山,这个扶贫是为了名声,那个创业是为了套取国家扶持,反正大家都是别有用心,只有他三观最正。
但真正等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时候,立刻就怂了。
这样的人很多,网络时代,这样的人更多。
和马晓燕把这件事情沟通好之后,李龙又去了趟供销社,给李向前汇报了一下。
其实他给马晓燕打电话之前也想着,如果马晓燕不去的话,他在想着是给姜至瑜说还是给北疆日报的记者说。
最开始给哈里木他们留守点修房子的时候,北疆日报就采访了他,当时留了联系方式,后来他成了自治区的先进个人,也采访过他。
李龙想着要不要搞那么大,毕竟自己图的更大,如果只是县里的宣传干事,可能份量不够。
但想想和马晓燕合作了好几次,都比较愉快,还是别先找其他人了。
况且修路这事持续时间长,只要一见报,想来北庭日报、北疆日报那边肯定是会来人的。
李向前就问他推土机的驾驶员找到没有,这可是个长期的活。
“我打算就在清水河子那边找,就近,来回方便。”李龙说道,“我和那边的人熟,那边的人干活也不需要住在冬窝子,每天我顺路就接送了。”
他打算让孟海给介绍一下,反正每天正常结工资就行了。
“嗯,想的挺周到。”李向前说道,“我们这边啥时候都行,到时我组织咱们社里去十几个人,跟着捡捡石头,砍砍树啥的,然后你给那个马干事说一下,我们提供资金的事情就行了。嗯,这点支持力度好像还不太够……”
李向前想想感觉供销社做的还有点少,他问李龙:“你看还有啥好办法,能让咱们社里做的工作更扎实、让人看着感觉更实在?”
“那就每隔一个星期组织一些人过去干活啊。光投钱真就体现不出来,但每隔一段时间上人去干活,这效应就不一样了。”李龙想了想说,“也让咱们社里的人好好看看牧民的实际生活怎么样的。”
“也行。”李向前想想,说道,“办公室里这些人的确缺乏锻炼,闲人太多,这事明天开会我就说一下。想想当初我们征购粮食的时候,全县各乡村都跑遍了,现在这些人,一个个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喝茶,一天天还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就是欠练!”
李龙看了看李向前突出来的肚子,笑笑没说话。
“咋?觉得我现在也肚子大了?那不也是缺乏锻炼吗?我认,到时我亲自带着人上去干活,一个星期干天,我还就不相信练不下来!”
李向前这么一说,李龙还真就信了。毕竟前几次进山干活,李向前是实打实在干,不是在摆拍。
进山修路的事情一件件在落实,李龙一边计划也在一边想着有没有什么漏洞。
杜厂长给发了一些中耕机过来,六台,顺带着还给李龙汇来了一笔钱——按杜厂长的说法,是中耕机的专利费,两千块钱。
李龙心说看来中耕机应该卖的不错,至少卖出去几百台了,不然也不会给自己两千块钱。
这个杜厂长能处,后面再搞东西,就直接找他。
中耕机到了,李龙就开着拖拉机回了一趟四小队,路两边的地里,拖拉机已经在开动,耕地,平地,做播种前的准备。
这时候地温还没起来,播种有些早,至少得等到四月份。
李龙计划着修路也是到四月份,不然山里雪虽然化完了,但坡路有些泥泞,拖拉机和人上去都麻烦。
开车到了四小队停在了大哥家的院门口。
李建国正在前院收拾着拖拉机,听到车响,端着两只油手走到院门口,看到李龙过来,喊了一声:
“小龙过来了?你那拖拉机上拉的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