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如何选拔官员 (第2/3页)
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10%的利润。商人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商人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商人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商人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商人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这就是丁原的想法,当然是替换了前世某些名人的话。将那些资本家,运用在这些商人身上,其实是极为合适的,他们都是一样的本质!
    而丁原自然是对于这些人需要监察起来的,无法控制的资本,就是一种罪恶,同样无法控制的商人,就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不过现在的重点却是,想要监管他们,还是极为的不容易啊,官员还是太缺乏了,这就让得这些人有了违法的土壤,因此现在看来,最重要的还是选择一种选拔官员的办法吧!”
    丁原心中想到,之前他的选择办法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类似于是古代的差距孝廉,乃是以举荐制度为根基存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车龙国当时发展需求,但是对于现在来说,却是有些太过落后了。
    “不如就实行科举吧,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突然丁原又是想到了在隋朝只是出现的科举制度,顿时心中有了想法,也是回想起了科举这个制度的好处。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型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1905年被废除;在越南更迟至阮朝末年的1919年才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现代社会公务员的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文,后于20世纪初废除。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