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八章 臣有一求 (第1/3页)
决心帮张小乙报仇,顺便查处河道贪墨以来,赵孝骞从头到尾就没打算往死里整治。
世上有白便有黑,有正便有邪,贪官是杀不完的,杀完这一批,再换上一批,照样还是贪,只是贪污的人不一样了。
所谓的“除恶务尽”,其实是非常天真的理想,“恶”是不可能除尽的,所以聪明人学会与恶共存,甚至利用“恶”来行善。
案子查到王藻便可打止了,但王藻的上线还是得让他们惶恐一下,不然宗泽交来的证据不是白费了吗?
于是,几位重量级朝臣的府邸,半夜便收到了与他们相关的罪证。
王藻父子被拿问后,涉事的官员们惶恐不安,生怕哪天被皇城司找上门来。
直到深夜,有人把他们的罪证送货上门,官员们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死了,但没死透。
赵孝骞关上了门,还给他们留了一扇窗。
深夜鬼鬼祟祟上门送证据,本就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这个暗示够明显了吧?
朝臣们混到这个位置,自然都是人尖子,很快便回过味来。
于是跪地求恳,痛哭忏悔,开出条件……
总之一句话,不想丢官免职,不想身败名裂,老夫还年轻,还想为大宋社稷添砖加瓦,奉献余热。
只要能把事情压下去,付出什么代价都心甘情愿。
好了,赵孝骞要的就是这句话。
把柄在手,姿势任摆。男人版“你也不想让别人知道吧”。
一位参知政事,一位工部侍郎,两位水利司官员,两位御史台官员。
这些都是涉事的朝臣,在答应了赵孝骞提出的条件后,此案终于完美地从他们的脖子边绕行,有惊无险地捂住了盖子。
王藻的供状递上政事堂后,当即便由大理寺接手此案,其实接手不过是走个流程,供状和证据锚定之类的工作,皇城司已经办完了,大理寺只需要原封不动批复就行。
朝野震动,赵煦大怒。
太打脸了,刚惩处了一批官员,换上一批新的又贪,大宋的臣子难道就没一个干净的吗?
赵煦当即下旨,令大理寺严惩,王藻等一干贪墨官员罪加一等。
连倒了两批官员,但事情还得有人做,于是吏部又紧急增补了一批新的河道官员。
新官刚上任,就收到了好消息。
十几位汴京城的富商感念天子治河的恩德,自愿筹钱犒劳河道官民,一共筹集了三百余万贯。
但富商们有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