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 > 273 里程碑

273 里程碑

    273 里程碑 (第1/3页)

    俞兴对于内审部门如何追查一位总监的违规线索还是很好奇的。

    他把人喊来一问,只得到一个极其朴实的答案。

    没有什么对供应链的抽丝剥茧,没有什么对内外勾结的明察秋毫,是在洗手间的时候恰好听到对方打电话,然后再以此进行悄悄的验证。

    只能说,这位梅总监的运道不行。

    犯了事的梅鸿志很快就在事实面前无从解释,他连俞兴的面都没见到就被清退,更在审计“不论是否实际展开业务,都会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恫吓面前痛哭流涕。

    最终,他的名字与处理说明出现在全体员工的邮箱里,成为碳硅集团加强内审机制的一个典型。

    截止到2014年10月,碳硅集团已然拥有超过2000名的员工,大致能分成四大块,研发团队超过1100名,供应链与生产团队超过400名,职能部门超过300人,以及下半年才开始快速建设的销售与服务部门的200人。

    碳硅集团的研发团队占比超过55%,相较于传统车企15%左右的研发力量是明显偏高的,也超过了特斯拉大约30%的研发比例,但等到明年市场业务的重要性增加,第一款车型的正式销售,员工总体规模会大幅增加,这个比例便会有所缩减。

    不过,就这样超过2000人的规模也已经是俞兴创业以来最多的了。

    所以,如何形成更有效的管理机制也确实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十一月的第三天,俞兴吃完早餐之后抵达办公室,瞧了两眼桌上早就放好的文件,电话打给飞往京城的刘琬英。

    过山峰已经彻底在汽车风暴之后隐匿了,尽管仍旧面临着监管部门坚持不懈的追查,但更多人的兴趣已经转为对车企们的处罚,而红隼资本就变得忙碌起来。

    除了碳硅集团的C轮融资、新加坡MusVid的融资接触以及新能源行业供应链公司的资金补充,它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有着浓厚的兴趣。

    俞兴其实觉得围绕碳硅集团继续往上游蔓延的投资会有不错的协同作用,但这样的提议没有让刘琬英心动,只得到“先把第一款车卖出成绩再说”的评价。

    他和刘琬英聊了一会红隼资本的动态,又聊了一会自己最近在公司里的感悟。

    刘琬英有些无奈:“俞老板,我在临港的时候你不聊,我这边马上要开会了,你倒是有管理上的哲学要教我了。”

    “不是九点钟才开始嘛,还有十分钟,我是怕你无聊。”俞兴笑道,“最近没见你提过东芝啊。”

    刘琬英和俞兴探讨过日本系统性造假的疑似目标,东芝在当时被列了出来,也有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初步的调研。

    她其实这一阵除了国内投资,另一部分兴趣在研究印度情况,这会听到俞兴的声音便说道:“暂时挂在名单里,主要是不好查,很难有能被我们掌握的实际的证据,这样的堡垒感觉还是容易从内部突破,我有考虑日本那边也做几个‘稻草人’,但还得琢磨。”

    东芝主要是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对劲,子公司毛利远超行业水平,但碰见原材料的涨价而成本超支时又没能在财报里体现。

    过山峰想要对东芝抽丝剥茧,却也不急于一时。

    俞兴又聊了几句,看到时间才到九点便要结束通话。

    刘琬英这时却说了句:“红隼这次到京城是有件大事要处理,你有空的时候猜猜是什么。”

    俞兴没空,没猜。

    等到晚上,他接到小英兴致勃勃的询问才猛然想起白天的事:“呃,唔,这个……反正就是投资呗。”

    “你这个人……”刘琬英兴致稍减,但还是忍不住透露道,“我在参与美团的D轮。”

    “红隼资本也是咱们国内知名的风投了嘛。”俞兴笑着说道,“美团的D轮都能混进去,啧,美团D轮要怎么估值的啊?”

    “70亿美元左右。”刘琬英有些神秘的说道,“但这次的融资接触都是要签保密协议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