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文化太可怕了” (第1/3页)
“您说什么?”
“电视剧?”
郑晓龙有些错愕。
因为在他看来,江弦那是搞文学的人物,搞电影的人物。
这年头,文学和电影那是文艺界的重头戏,最受大众瞩目。
换句话说就是红海,市场一片大好,竞争那叫一个激烈。
他们电视剧呢?
那真是蓝海一片,和电影、文学这些文艺主流一比,实在是不被待见。
没办法,电视剧这个概念现在在国内实在是太模糊了。
他们京城电视艺术中心拍过几部电视剧,像是《矿长》、《头发的故事》,这些片子,与其说是电视剧,倒不如说是电影。
形式上太像电影了。
原因也很简单,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像林汝为,也就是《四世同堂》导演,这些人都是来自长影厂、西影厂以及各个电影厂的。
他们本来就是拍电影的,自身也有拍电影的能力,但是为了回京城,想进北影厂又进不去,因此只好“屈尊”来到这个电视艺术中心,都集中到了电视艺术中心这儿。
电视剧是什么,他们也不太明白,也是试着去接触,因此拍出来的东西形式上就更像电影。
话又说回来了。
这些人搞电视剧,那都是被逼无奈,实在没办法拍电影,没有谁是能拍电影非要来拍电视剧的。
但是江弦不一样。
郑晓龙打包票,江弦的电影绝对是抢手货色,他想找人合作一部电影,各大电影能跑到他们家把他们家门给挤破了,但他居然主动来掺和电视剧的事情。
这就很不可思议。
“您说合作电视剧?具体是怎么合作?”
“是这样。”
江弦慢悠悠的开口:“你也知道,我现在管着现代文学馆这一块儿,我在那儿又搞了一个影视创作中心。”
“影视创作中心?”
“对,叫海马。”
江弦大概给郑晓龙讲了一下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成立的过程,“我们也是小单位,电影这东西肯定是玩不起,那就只能找你们搞电视剧的合作合作,看看有没有可能一块儿弄点儿东西出来。”
“原来如此。”
郑晓龙一听编剧原来不是江弦,而是他请来的一群作家,心底就有点儿失望。
不过听了一下,这些人名头倒是不小,大有来头,尤其是其中还有王硕这么一号。
郑晓龙不仅认识王硕,还很熟。
之前王硕发表的《空中小姐》这就被他相中了,想拿来拍部电视剧,剧本他亲自操刀。
不过这会儿的创作主流强调的都是政治性,比如题材方面,得是革命英雄、先进人物、好人好事.
但是郑晓龙想的不一样,他就想强调故事好看,想拍讲普通人的生活,讲普通人情感的电视剧。
因此,他这个《空中小姐》一弄出来,立马掀起了很大争议。
因为这是个纯爱情故事嘛,有领导看了这个剧本,就质问他,意义何在,这部剧能代表什么?
郑晓龙说,人类美好爱情难道不是意义吗?难道不应该歌颂吗?
不过还是得不到中心领导的不认可,他只好越级找上面的领导。
毕竟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氛围都在讲解放思想,努力向外看。
文艺作品也正在大量百花齐放地涌现出来。
他们这种年轻的创作者,心底总是想跟时代接轨的,也总是想去挣脱一些什么。
《空中小姐》胎死腹中,不过王硕的作品还是给郑晓龙留下了很大印象。
此刻一听江弦说到王硕,郑晓龙便一下子对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来了兴趣,觉得这个海马肯定不一样,有王硕在,那保准不可能搞出什么太思想禁锢住的东西。
“什么电视剧,您详细聊聊?”
“情景喜剧你知道么?”
“情景喜剧?”
“对。”
“哎呦,算是耳闻过.”郑晓龙没出过国,但是从一些书上和资料上看到过一些关于情景喜剧的介绍,但是具体是怎么样,他就不大了解。
“基本上都是些家庭的琐碎事儿,场景通常有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