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525章 “文化太可怕了”

第525章 “文化太可怕了”

    第525章 “文化太可怕了” (第3/3页)

苏聪和莫里斯俩人的作品版权,因为早都签给了出版社,对托马斯而言,等于说少了一笔电影音乐版权,这就让托马斯觉得吃了个大亏,很不划算。

    贝托鲁奇干脆找上了坂本龙一,让他写的话,版本全都能拿到手里。

    莫里斯.贾尔听说了这件事,一气之下干脆扬长而去,剩下个苏聪。

    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

    一番纠结之后,苏聪还是想珍惜这次配乐的机会,觉得拍中国的电影应该至少有一首曲子是中国人制作的,于是留在了剧组里,而且十分认真。

    他读了很多文献,走访了许多学者,老贝要求很多,音乐要写得有东方风情,还得有现代感,但是只给了苏聪一个文学剧本,让他时不时去片场看拍摄,闲下来就拉他讨论,苏聪只能白天看场景,晚上回去写,写了很多片段,大概有四五稿。

    这次去欧洲拍摄,他同样跟着。

    看着周围异样的目光,就像是在看一块儿狗皮膏药,苏聪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其实他也想过离开。

    而且他这么做,早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出版社和经纪人都认为他这是在浪费时间,在挥霍自己的才华,在做没有结果、没有意义的事情。

    包括家人、朋友,也都劝阻过苏聪,让他不要再在《末代皇帝》这儿耽误自己。

    苏聪说不明白。

    他想坚持。

    他就是犟。

    他就是想留在《末代皇帝》的剧组里,哪怕其他人都反对。

    心烦意乱间,苏聪从脚下的包里抽出几册上飞机前刚买的刊物。

    放在最上面的《当代》吸引住了他。

    准确的说,是写在《当代》封面上的一句话: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

    只一句,便给苏聪吸引到了。

    他确认一眼。

    嗯,《当代》!

    他对《当代》有刻板印象,觉得这部刊物发表的,更多是些英雄事迹、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

    苏聪还听一个作家朋友和他聊过,说以前他的文学观念非常错误,认为文学就是虚构,虚构就是说假话,当然了理论家们、编辑们不这么说,他们管这种叫作艺术真实,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啦,艺术的升华,给人以希望和方向啦。

    那时候这个作家在《当代》和《当代》的主编秦兆阳谈过,因为他的一篇后面没有结尾,秦兆阳就说这个主人公总要有归宿呀。

    “我的人物没归宿,只写了他那点事,写完就完了,我哪知道他的归宿?”

    那位作家说,自己动笔时就不知道,所以一直到完稿时也没想出归宿。

    秦兆阳说这样可不行,你这个人物要升华,要给人以意义什么的。

    他当时说的话比这说得还寒碜,什么要塑造一个新人,而那位作家那时也不知道该是怎么个写法,经他一点拨,似乎明白了点儿,接受了这种文学观念——

    要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要给人希望。

    可这光明和希望在哪儿?那就只能自己编了。

    所以那个结尾完全是生生制造出来的。

    这桩事是苏聪记忆里的一个笑谈,一次茶余饭后聊天听来的趣事。

    当时作家的口吻带着点儿讽刺的意味,对秦兆阳的评价也不算太高。

    苏聪不是作家。

    这事儿听听就过去了。

    可这也无形中组成了他对《当代》刻板印象的一部分:

    都是些“光明和希望”的。

    而从封面上这句话看来,这回的《当代》,似乎很不一般!

    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这话,既不光明,也不希望。

    带着几分好奇,苏聪翻开这一册《当代》,这才发现这册《当代》竟然只发表了一篇,还是一位熟人的:

    江弦。

    在剧组里,苏聪也见过江弦几次,为了作曲顺利,还和他聊过一些剧情上的内容。

    没想到一眨眼,就在《当代》上读到了他的,还是这么隆重的一期专号。

    这位作家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比他想象的还要高出许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