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612章 请回答:1988

第612章 请回答:1988

    第612章 请回答:1988 (第3/3页)

房子。

    琢磨了一冬天,这也没把楼房的事儿给办下来。

    朱教授听江弦一脸惭愧的讲了心中的愧疚,赶忙摆手,“不用不用,江弦,我和你妈在这儿住的就挺好,挺舒服,你这孩子孝顺,我和你妈都知道,你成天那么忙,可别老惦记这事儿。”

    “是啊。”

    刘医生也赶忙道:“我和你爸住这院子没什么可委屈的,以前一家四口挤那么小一间屋子,现在我们俩人住这么大的院子,你说我和你爸这辈子也没想过,我们还有过上这种日子的这一天啊。”

    夫妻俩都很满足,一个劲儿的安慰江弦,不过老俩的话这厮显然没听进去:

    “今年吧,今年一定把这个目标给完成了。”

    为啥江弦有这个底气说这句话呢?

    主要是今年京城有个地方特别红火

    ——方庄。

    据说这个地名是当地的大才子“刘木匠”给定下的。

    因为他在当地德高望重,在老人中是文化水平最高的一个人,私塾二年,相当于小学毕业,所以很受尊重。

    不光是方庄,连“蒲黄榆”这个高深莫测的名字也是老人家给起的,不仔细解释谁都不知道这仨字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是因为解放后,京城下属的八家单位来到蒲黄榆一带建宿舍,开始就叫“八单位宿舍区”。

    但这词总觉得别扭,于是想起个正式的名字。

    正好领导出门买东西,见到个供应社写的是“蒲黄榆”,觉得挺好听的,就问是谁给起的。

    这供应社的领导也是个大忽悠,就说了,这是我们这里的大能人刘木匠给起的,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未出马回店,就先定下了蒲黄榆这三分天下。

    从此后,这地方就定名蒲黄榆了,蒲家庄、黄土坑、榆树庄,三村一体。

    然后到了80年代,勘探设计部门来到这里的时候,又是刘木匠给提的建议,用方家庄做代表,就叫方庄了。

    之所以定名叫方庄还有个传闻,就是当年数这个村子最小,一共才10来户人家。

    那这代表什么?

    没势力呗。

    用他们的名字当代表,其他的大村大姓也就互相不较劲了。

    农村的这点事儿谁都明白。

    方庄这块地方后世是市区,早就成熟到熟透了的地步。

    但在现在,或者说几年前,那儿其实基本都是农村,除了有几个小厂,毛线厂什么的,剩下的全是农田。

    这也就有了个好处,拆迁成本低。

    都知道前三门大板楼,为啥建在崇文门至宣武门沿线?

    其实就是因为成本低,拆迁成本低。

    因为这沿线在之前是河道,无主之地,改成暗沟之后自然就成了建设用地,这就节省了大量的拆迁成本。

    而在任何一个建设项目中,最难的就是拆迁,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制度下都一样。

    一张白纸才好做文章呢,一旦拆迁量大了就肯定有麻烦事儿。

    甭说是现在了,在中国古代皇权社会都净是钉子户,强拆是迫不得已的办法,成本太高了。

    甚至说,都知道公主坟五棵松一带叫“新京城”吧,这个名字哪儿来的?

    日伪时期,他们把京城当成了自己的,也想重新建设。

    但市区的拆迁改造成本太高了,哪怕是日本人这种动辄杀人的强盗都不爱惹麻烦,所以才在京西规划了新京城,就是为了节省成本。

    也因此,方庄开发建设了。

    规划级别什么就不说了。

    据说光设计方案就研究了半年,代表了当时中国最顶级的规划设计水平。

    而且这里是全国第一个大型物业社区,也是全京城唯一一个不仅没打过业主,还从一开始就净让业主欺负的大型社区。

    因为业主们都太牛了,净是名人,惹不起。

    宋丹丹说过,她就是因为住去了方庄,才认识了张国立,因为他是她们家邻居。

    这绝对是京城最早的“富人区”了。

    尽管方庄的辉煌没维持几年,但作为全京城首个重点规划的高档住宅区,江弦还是将目光盯了上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