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812花生米

812花生米

    812花生米 (第1/3页)

    眼下高考采用的是全国统一卷,不存在自主命题的情况。

    虽然高考的分数能直观的看出每一位考生的素质,但各地的分数线却不一致。

    众所周知,科举是为国选才、改变自身阶层的一种方式,历朝历代都很重视科举,也在尽量的追求公平,否则国基很可能会动摇。

    明清都曾发生过学子闹事的事情,比如明朝的南榜、北榜,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按照片区划定招生比例的先河。

    后来,很多学校招生都借鉴了这个办法,比如清大,最开始招生名额是按各省分摊庚子赔款的比例进行分配的,后面虽然有所更改,但这个比例一直是个参考。

    眼下虽然公平很多,但考虑到交通、生活习惯等问题,很多本地院校从本地招生的比例是最重的,其次才是外地生源。

    当然,这里面也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原因。

    有高校的省份还好一些,在那些没有高校或者高校较少的省份里,录取分数是最高的,考生也是最卷的。

    唐蓉有意报考四九城院校,所以唐植桐就没有关心吉省现在有几所高校。

    考虑再三,唐植桐还是在回信里写明,建议唐蓉优先考虑四九城电力学院,其次是八大院校中的石油学院。

    至于其他院校,唐植桐都没有推荐,地质学院、矿业学院免不了往外面跑;航空学院出来后苦啊,一苦苦很多年;农机学院前途也就那样;林学院、农业大学都是跟农业相关,以后的工作条件没有不艰苦。

    至于钢铁工业学院那边,唐植桐连考虑都不考虑,直接排除。

    抄完周老师给的报考指南,写完自己的建议,唐植桐又嘱咐唐蓉不要将这份信息分享,以免造成志愿填报时的拥堵而人为的提高录取分数。

    实事求是的讲,唐植桐这封信写的很用心,甚至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完全是照着给唐蓉安排一辈子顺风顺水去的。

    不过唐植桐在信里也说了,这只是自己的建议,是否采纳,让堂妹跟家人、老师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5月10日,星期二,晴。

    一早,小王同学就将丈夫打扮一新,身上穿着邮政的制服,脚上是张桂芳新做的布鞋,整个人一看上去就很精神。

    即便如此,小王同学依旧不满意,一个劲的嘟囔:“要是咱家有头油就好了,可以给你把头发梳的更精神一点。”

    “这样就很好,我很满意。真有头油我也不用,油头粉面不是个什么好词。”唐植桐不假思索的否定了小王同学的想法。

    百姓嘴里的“头油”学名叫美发霜或者发膏,是一种固态类油脂,里面掺有香精,标准的科技狠活,所以民间也有“桂花油”一说。

    用的时候需要用手抿出一部分抹在头发上,然后用梳子慢慢梳开,直至梳成想要的发型。

    最著名的非包国维那句“我也用司丹康”莫属。

    这玩意从民国时就有,是富家子弟的标配,眼下也有卖的,绝大多数都是产自国际大都市沪县。

    在别人看来头油是美、帅的必备用品,但在唐植桐看来这玩意太油腻了,小两口从来没买过,也从来没用过。

    给敬民和凤芝补课的小古同学就抹发油,尽管有些看不习惯,但唐植桐从来没说过。

    “行了,那就这样吧。”反正家里也没有,小王同学没有强求,平整一下丈夫衣服的褶皱,嘱咐道:“到了那咱可别丢份儿,精神点!”

    “行吧。”小王同学这嘱咐传到唐植桐的耳朵里,让他有种异样的感觉,仿佛自己到了会场就要端着帽子骂人一般。

    在家吃完饭,收拾利索,唐植桐在去会场的路上,将昨晚写的信投进了邮筒。

    明天押运处的自备邮车会开往安东,而投递员现在还能保证一天两次开启邮筒的频率收信,投递进邮筒完全赶得上此次班列。

    来到会场后,唐植桐发现自己是为数不多的自行前来的几位参会者之一。

    很多参会人员都是以单位或系统为单元集体前来的,很有组织性。

    参会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现在虽然条件差一点,没有摆出席位卡,但人为的根据所属系统的不同划分出了不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