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10面。第二段的“证有本识”,就是《成唯识论》依止这个教理,提出十个论点来证明这个根本第八识的存在。我们看:
第九、灭定有识
前面的八个都是约着凡夫的杂染的心识所变现的因果,来建立第八识存在,这以下是约着圣人的心识来建立第八识存在。这个灭定指的是三果的圣人他所入的灭尽定,说这个三果以上的圣人,有时候去托钵有时候出外说法。他感到第六意识分别心的扰动非常的疲惫,想要让第六意识暂时的寂静下来,回到寮房以后,他就咒愿,说我要入灭尽定,等到僧团打板的时候才出定;他这样子的咒愿,他的内心就由扰动相,入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到四空定,乃至于到第九次第定,就入了灭尽定。
灭尽定现前的时候前六识是完全的休息,不再活动,全面的休息状态。这个人他咒愿说要打板才出定,但是后来他所居住的这一群的僧团发生了争执,大家就离开了。离开经过几个礼拜以后,大家和合了以后又回来,回来又开始和合,再一起打板。这个时候在打板的时候他又出定,时间过了几个礼拜。但这个阿罗汉没有死亡,他能够在灭尽定里面出来,那表示在灭尽定当中,虽然前六识不活动,还有一个心识的存在来支持他的生命。
这个时候前六识不活动,那个心识是谁呢?那只好说是第八的微细的心识,那个不可知执受的心识存在,在执受他的根身。那么这样,从一个灭尽定当中还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存在,来支持生命不失不亡,也可以证明有第八识存在。
第十、染净心
从这个染心和净心的建立来说明第八识存在,从凡圣的安立主要是由心识的染净。万法唯识,说是一个凡位的众生,他内心当中当然是杂染心;但是他能够不断的修习戒定慧的法门,内心当中先修止,通过内心专一的安住,把心的扰动相变成寂静相;再从明了寂静当中,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这个时候内心能够跟无所得的真理暂时的相应。这个无所得的真理是一种胜义谛,那是一个圣人所觉悟的境界,这个凡夫的第六意识也能够有短暂的相应,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认为这个人还是个凡夫,不是个圣人。因为圣人的境界是从种子的断除,而不是约第六意识的现行。就是说,假设今天我们只是因为第六意识的安立,那这样子染净心就有问题了。因为凡夫有时候也能够生起清净的心;初果的圣人,他虽然断除了一部分的烦恼,他还有三界的爱烦恼,他出去外面的时候,看到一些五欲的境界,也会生起一些微细的贪爱的烦恼,但是他毕竟是个圣人;所以我们不能够以第六意识一时的染净的现行来安立凡圣,这样子就有问题了。
今天他前一刹那是个凡夫,下一刹那是个圣人,再下一个刹那又是个凡夫。那这样凡圣的安立就是混滥了;所以一定是以第八识种子的断除来安立果位,不能约第六意识的现行,否则染净心不能安立起来了。所以你不建立第八识,这个染净心没有办法做判断标准,谁是凡夫,谁是圣人,那是没办法判定。所以约着染净心的建立,也一定有第八识,以这个种子的断除来建立这个凡圣的这个因果。所以这第十个,就是染净心的因缘,也必须有第八识的存在。
这个是讲到有十种的教理,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这里好像都只有第六识跟第八识的分别,没有讲到第七识?
【师父答疑】:第七识当然跟第八识是有关系,第七跟第八是有关系的,你证明有第八,你就容易证明有第七存在,根本还是在第八。其实第七建不建立还不是很重要,还不是很重要。你看这个《摄大乘论》,它不安立第七意识的,它就讲第六识和第八识。不过它那个第八识,是第七和第八和合在一起的,它讲意;有些的唯识经论它只讲两种心识,一个是前六识,一个是第八识。但那个第八识的内涵,就是有第七的我爱执在里面。
《成唯识论》把第七、第八厘清了,这样比较好,因为让我们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所依止的心识,是非善非恶的,它不是染污的;我们知道过失是在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所以天亲菩萨他把第七、第八厘清了以后,的确对我们修证上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不把第七从第八把它分开来,我们认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有杂染的,这对我们的修行的信心会有一些问题。
第七、第八是不是厘清还不是很重要,但第八识的建立非常重要;我们后面会说到,这个牵涉到对涅槃的看法,第八识建不建立,这件事太重要了,就是佛还有没有心识,这是一个关键。佛,什么是佛?说是藏通别圆四教都有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圆教的佛。那么我们讲学佛,什么是佛,这一点跟第八识建不建立就很重要。所以这个地方主要是就着前六和第八来说明,因为你第八识建立了,那后面就不难了。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末学是有个问题,就是那个“不可知执受”。主任讲说那个执受,第八识是跟那个根身和种子是同甘共苦,但是主任讲说它的明了性是非常微细的,说不可觉知。既然它对这个五根和种子有那个微细的明了性,就是它有分别心,主任讲过本识不带名言,那它本身是不是还带有名言的分别心,但非常微细,这里是不是这个意思?
【师父答疑】:第八识的受当然是舍受了,它只有舍受,不苦不乐,它不带名言的。但是我想,我们在研究心识活动的时候,当然在说明心识的功能分成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但是我们实际上我们心识一动的时候,这三个是同时存在,这三个是不可以分开的。是我们就着我们的心识有造业的功能,安立说这是了境能变;我们心识有一个执我的功能,叫做思量;我们心识有一个储藏的功能,叫异熟。但事实上这三种功能是同时出现的,就是念头一出现,三种功能具足,这三个功能是不能分开的。
当然,第八识的执受是很微细,但是第六意识的感觉就强烈了。当我们在执受根身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表现在第六意识就更强烈了。因为第六意识跟第八识又不能分的。
【学员提问】:主任的意思是说,就是说连那个阿罗汉都没有办法觉察到那个第八识的(是的),可见它的那个明了…就是说它本身还是有那种连阿罗汉没办法觉察到那种分别心。
【师父答疑】:是的,没办法去觉察它的明了心识的存在,不能够觉察。第八识本身是舍受的,它对果报体的感受是舍受,后面会讲到,“相应为舍受”,它是舍受。
【学员提问】:请问那个就是识食的话,它为什么不能解释是第六意识?
【师父答疑】:识食体,当然这个识食体它本身在…我这个地方是讲地狱众生,事实上这个识食体也应该是遍三界的,就是三界众生都有识住,在无想定、无想天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生命能够相续,也是靠着第八识的执持。这个识食体,它的一个重点还是在普遍性,普遍三界这部分,普遍性。
好,我们再看第十一面。
前面是约着教理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以下依止圣言量来说明第八识存在。小乘论师说,你讲到这十个论点,我同意,的确有一个微细的明了的心识,所谓的“不可知执受”,它微细的、刹那刹那的执持我们的种子,也执受我们一期的果报,那么在大乘经典,是不是佛陀有这样子明确的说明呢。
在《成唯识论》当中,它引出了三段的经文,来证明佛陀在经典上的确、明白的说明第八识的存在,第一个是《大乘阿毗达摩经》,佛陀在经典上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佛陀说,在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当中,有一个心识,这个心识它有两大功能:第一个、“无始时来界”,它能够对于我们无始劫来所造作的善恶的功能,这个种子,当做依止处。其次呢,“一切法”,它也是一切现行的果法的依止处,不管是这个诸天的色心的诸法,或者是三恶道色心的诸法,它当一个种子的依止处,也当着现行的依止处。就是我们一念明了心识当中,有一个心识能够当“无始时来界”和“一切法”,这两个东西的依止处。
因为有这个心识的这样的一个受熏持种和异熟的功能,所以就使令整个生命当中,“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才能够建立了六道轮回的杂染因果;也是这样子的因缘才能成立了有涅槃的成就,有清净因果的证得。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心识存在,那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都不能建立。因为没有人来持种,也没有人把这个种子变现果报,这个杂染的因果,清净的因果,这种四圣谛法门,统统不能建立了,从这个地方,佛陀等于是明显的说第八识存在了。
不过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拣别的就是,佛陀说第八识是“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说这是种子和生命的依止处,和外道说这个神我,外道说有一个常一不变的我,当做我因地的依止处和果报的依止处。所以有一个我来这个造业,也依止有一个我来得果报,这个是不一样的。因为外道的这个常一的神我,它那个我是恒常住,不变异,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你造了罪业,那个我还是不变;你造了善业,那个我也不变。其实这个是不合理的,那就是没有所谓的轮转了。佛陀讲阿赖耶识讲它是受熏的,它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它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它虽然是生命的依止处,但是它是不断的变化,受善恶业力的熏习而变化,这点是不同的。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修行这个菩萨道,它是一个点点滴滴的,说我们发了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希望成就佛道,受用佛的无量无边的这种安乐境界。那怎么办呢?一个方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每天拜八十八佛,每天的做早晚功课,做种种的善业。但是呢,这个功德它不是马上成就的,它就是受熏、持种。就是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哦,你这个第八识把你整个八十八佛的功能记录下来;明天又拜了八十八佛,又把它记录下来,你拜了三年,拜了一千部八十八佛,这个心识也记录下来,一定是等到这个功德成就了以后,这个果报才会出现。
其实阿赖耶识就是这个意思,「受熏持种根身器」。就是一个人他能够成就功德,他是慢慢累积的,所以一个人要堕落三恶道,他也不是马上起恶念就到三恶道去,不是的,第六意识起恶念,它这个功能还得要慢慢被第八识累积。一个人到无间地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