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唯识三十颂 > 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面。戊二,释第二能变相,这一科是讲到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看偈颂: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这个偈颂呢,前面两个半的偈颂,从这个“次第二能变,到随所生所系”,是讲这个凡夫有漏的一个心识;最后那个半个偈颂,“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圣人无漏的心识。凡夫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我们上次是全部讲过了,这当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有一句话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这个第二能变的相貌,主要就是一个恒审思量;就是第二能变的明了性,对于所观的境界能够很专一的、很深入的去观察。

    它去观察谁呢?“依彼转缘彼”。

    第二能变是依止第八识而生起,它不向外攀缘,它回过头来还是去明了这个第八识的见分,它对第八识的观察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它认为第八识是一个不生不灭的我,常一主宰的我。那么当然这样子的一种我执,就产生了四种根本烦恼的活动——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夹带了爱见痴慢四种烦恼,在第八识那个地方,乃至于前六识的活动,对我们的心识就造成了两个重要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内扰第八而成赖耶”:第八识这个明了的心识它含藏无量无边的种子,但是这个种子本身还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单独只有种子不能得果报;但是第七意识这个恒审思量夹带了爱见痴慢去扰动它的时候,就创造了一个我爱执的相貌出来,就使令第八识的这些有漏的业力有得果报的能力了;也就是说它推动了整个生死的流动,使令整个十二因缘,因为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开始运转,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这个说明它对第八识的干扰。它能够使令第八识的这些业力变成有一个我,一个主宰的我;有这个我以后这个业力就有力量得果报了,当然可能是善业得了一个人天的果报;可能是罪业到三恶道得果报,都是要有我来做一个主宰来推动的。这个是它对我们心识的第一个影响,“内扰第八而成赖耶”。

    其次呢,它对于前六识也是有影响,“外扰前六皆成有漏”:说前六识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造业的时候,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我相出现了;说是这件事是谁做的呢,是我做的,依止这个自我为中心所推动的这一切的业,都变成有限量。就是我们爱着自我这种自私的一种私情,就使令我们即使在行六度的善法,都变成非常有限量。这也说明了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对前六识也是造成了干扰,说是“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所以这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它在我们心识当中,可以说是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它刺激我们过去的业力得果报,它也使令我们现在所造的业力变成了有限量。这个是第二能变在有漏位的一个功能相貌,说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带动了四个根本烦恼的活动,这一点我们都说过了。那么现在值得我们关心的,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有漏的恒审思量,是什么时候能够转变呢?这以下说明: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讲义的第十二面的第十科。第十科是说明这个染污的末那转成清净的末那,所依止的有三种的功德力:第一个是阿罗汉,阿罗汉的功德现前,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灭定,就是灭尽定的功德现前。第三个出世道,这个道指的是智慧,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三种的功德力能够对治这个染污的末那变成清净末那。看藕祖的注解: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先说明阿罗汉的相貌。阿罗汉的相貌在小乘就是“二乘无学,方得永断”,就是这个阿罗汉和辟支佛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大乘的涅槃和小乘的禅定不一样,小乘的禅定只有止的功夫,大乘的涅槃当中有我空的智慧,他就把恒审思量的这个我爱执,就给消灭掉了,所以说阿罗汉的功德现前的时候,这个是可以对治的。

    其次是大乘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就是无功用行,无功用行我恒摧。八地菩萨的这个我空智慧的现前,也可以把这个我爱执给破坏。所以阿罗汉指的是二乘的无学和大乘的八地,他们都有这样的功力,来消灭这个染污末那。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阿那含圣者,还有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为了要暂时的休息,入了灭尽定。当然这个灭尽定是有我空智慧现前,跟外道的禅定不一样。这个我空智慧现前,也能够暂时的伏灭第七意识的这个我爱执,所以讲“灭尽定无有”,这是第二种情况。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这个出世道的标准就比较低了一点,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菩萨初地以上的真无我解,这“真无我解”指的是根本智,观察这个真谛理——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后得智是观世俗谛理。因为那个后得智它是依根本智而起,所以它也带动了我空、法空的这个随顺的智慧。所以它们两个“二无漏道”,就是两种无漏的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去伏灭这个我爱执;所以“出世道无有”,这是出世道的这个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调伏。

    当然这个无有,不是说没有恒审思量的功能,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它无有染污末那,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个时候的清净末那是存在的。基本上大乘佛法在对心识的态度是转变,转识成智;它不是完全的消灭,不管对异熟、对思量,对了境,都是这个态度,是转染污为清净的明了识。所以“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是无有染污末那而有清净的末那,这句话是这个意思。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补充讲表第十,

    附表十——伏断门

    我们根据《成唯识论观心法要》,把这一段的所谓的“出世道无有”,就是我们怎么去对治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这当中是分成三科:第一科是讲行法,先讲它的一个修行的方法。第一段是一个总说,看第一段。

    (一)行法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地方讲这个对治道,这个道本来是个道路,说我们从此方到彼方要依止道路,这个道路指的是一个修行的法门,它能够引导我们这一念心从苦恼的此岸,而到达安乐的彼岸,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道。当然这个道主要是指智慧,它下面会说明。这个对治道呢,它能够断除烦恼,贪嗔痴慢的烦恼。这个断除烦恼的方法,这以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非如世间军队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

    我们断烦恼啊,它的一个主要的方法不是说是…我们说是楚汉相争,两个敌对的一方都站在对方,到时候这个军鼓一击双方面都开始厮杀,我跟你拼了——不是这个态度。当然,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当然是一点的信心,由这个信心我们思惟烦恼的过失:烦恼会产生罪业,由这个罪业会引生我们到三恶道受痛苦;思惟烦恼的过患,思惟善法的功德,思惟我们内心当中忆佛念佛,对我们的身心会创造安乐的果报。这个时候会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完全是用这个止的力量来调伏烦恼。刚开始是这样子,这个是正确的。

    但是这样子呢是如石压草,石头把这个草压住了,但是这个草的生机还在,石头一搬走春风吹又生。所以这样的压抑的方式,只是能够暂时的压制烦恼。那么真实的断烦恼是怎么回事呢?

    “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这个地方说到重点了,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深观烦恼,本无自性”。我们老实一点说,说是我们是一个凡夫。一个凡夫我们的内心,自然是有一些烦恼的活动;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烦恼的时候,是一个表面的观察,观察它的现象,说是有贪烦恼,贪是一种欲望,染着,这件事情我一定要得到。或者是嗔恚心,嗔恚心一发动的时候全身热恼,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我们的确从观察我们的心识当中,看到了这个贪嗔痴的相貌在心中一直的活动下去,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它这个势力太强大了,我们也只好随顺。

    我们刚开始是这个表面的观察,看到贪的相貌,嗔的相貌,我慢的相貌;当然我们也会试着对治,但是也可能会失败,偶尔也会成功,就是这样一天过一天。这个地方要我们深观,你不要那么表面的,你再观它的体性是什么?我们不能够只是观察它的相貌,说这个烦恼的真实相是什么?这件事情要弄明白的。本无自性这个当然是重点。就是我们刚开始一直认为这个烦恼是有真实体性的,所以我只好随顺它,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