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李二:诶,好像也不是不行? (第2/3页)
李世民绝不希望这位小儿子早早夭折。
所以,李明冒着生命危险给自己搭建起来的安全屋,李世民还不能就这么随随便便就强拆了。
进,怕引发内战让大唐成为历史;退,怕宝贝小儿子提前退出历史舞台。
一边是江山社稷,一边是儿子性命。
难道,又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的悲哀吗?
难道,李明也要重蹈南朝刘子鸾的覆辙,愿来生“不复生帝王家”吗?
难道,他这个父亲只能眼睁睁坐视人伦惨剧一再循环往复吗?
“身为皇帝,难道就不能公私两全吗?”
李世民又感到了一阵酸楚。
儿子不想丢,但如果因为儿子而丢了大唐江山,那也绝对非他所愿。
更何况,就算他李世民真的无情最是帝王家了,放弃李明以保江山。
恐怕江山也难保,沦为双输的局面。
以那小子的受迫害妄想,以及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他很可能并不会乖乖交出辽东,交出权力坐以待毙。
而会直接改旗易帜,坚守辽东,拒大唐于燕山之外。
以辽东地利、以及当地土人的人和,他完全有底气这么干。
到时候,就真的如张亮所说,李明悍然谋反、与高句丽勾结了!
“这是提前引爆了矛盾,把儿子给逼反了啊。”
李世民觉得脑袋越来越疼,简直要爆炸了。
两全其美,两全其美……
这世上竟没有两全其美之法吗?
李世民苦思冥想而不得,惆怅地望着大唐堪舆图。
看着这幅他们李家共同打下的广袤江山。
嗯,李家,都是李家……
李世民忽然有了一个荒唐的点子,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既然他怕李明发动内战、强取江山。
那如果……
直接把江山给他,如何?
“可他既非嫡也非长,如何能继承大统……
“嗐,嫡长又有何干?他总归是姓李的……”
李世民的心里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恍然发现,大唐的一切隐患、宫中的一切矛盾、他这个老父亲的一切烦恼。
皆是因李承乾而起。
因为他决定将国家政权,交给一个不合格的继承人。
因此导致诸子不满,导致朝臣也各自站队、拉党结派,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
甚至李承乾自己,也被这沉重的压力压垮了,被逼得有些疯癫,屡做狂悖之举。
可又是谁规定,一定得是李承乾继承大统呢?
就因为他是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儿子?
平心而论,以他对长孙皇后的感情、对长孙无忌的器重。
废长立幼、废嫡立庶,这个念头他是根本不会有的。
然而,现在不一样。
一方面,李明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才干。
在他的治下,大唐叫不叫大唐另说,但华夏绝对是国富民强的。
而另一方面,李承乾也充分暴露了他的不够格——
心胸狭隘、阴晴不定、猜疑心重,还是个精神突厥人。
更不用提那夸张的造型了。
主少国疑,指的是主上很有少女感,导致国民很疑惑。
如此有大缺陷的人,把大唐交到他手里,那才是药丸。
“为什么要拘泥于嫡长呢,如果换一个,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呢……”
李世民的心思在飞快地运转着。
立嫡长的根本目的,是人为制造一个储君的客观标准。
这样大家都不用争,不用打得头破血流、国破家亡。
但现如今,嫡长继承法反而成了不安定的源泉。
那他李世民也不能刻舟求剑,盲目追求嫡长。
毕竟,他自己也非长子啊!
“李泰和李治,两人都比李承乾宽和,行事也更为正常合理。
“让他俩当国君,都好过李承乾这个嫡长。
“而如果直接指定李明……”
李世民在脑海里继续演绎着这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让李明当太子,会如何?
朝廷必然一片哀嚎,世袭地主、士族门阀们以头抢地,战战兢兢。
然后,被李明以各种或暴力、或阴险的手段,纷纷镇压。
最后天下大同,百姓富足,将周边的土鸡瓦犬逐一扫灭。
而国家的治理形式,也从皇帝与士族共治,变成了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
这是任何一个最高权力者,都梦寐以求的景象。
“大唐若能有此归宿,也好……”
李世民喃喃着,但迟迟下不了决心。
换太子,是一件必须谨慎再谨慎之事。
草率决定、仓促行事,必然会酿成大祸。
更何况,换一个嫡出的都得吵破头皮。
要是换一个庶出的,朝野都要爆炸了……
不,爆炸的只是“朝”。
“野”这一块一定是欢欣雀跃。
因为民间舆论就控制在李明手上。
“要不索性让李治来当这个太子?”
反正都想开了,李世民的思绪也越来越狂野了。
李治是嫡子,年龄也比李明大,从“嫡”、“长”的标准来度量,身份上就比李明强。
而且李治的性格宽厚,与李明的关系也还不错。
至于李泰,在李世民的心目中则排在最后一位。
甚至远在李明之后。
虽然魏王李泰备受宠爱,屡屡逾越礼法,和太子李承乾打着擂台。
让李承乾无时无刻不感到巨大的压力,一度以为自己会被李泰夺嫡,以至于养成了疑神疑鬼的性格。
但其实,李世民只是拿李泰作为磨刀石,来砥砺磨炼李承乾的心境的。
他打心底里就没想把江山交到李泰手里。
因为李泰其人,伪。
什么都是虚伪的,性格是伪的,连所谓文采才干,也是假的。
只是没想到,李泰不行,李承乾更非宝刀。
磨砺了一下就断了……
“不论李明还是李承乾,都太极端了。
“选一个保守的李治,似乎是中庸之道……
“嗐,朕在胡思乱想着什么?”
李世民自嘲地笑笑,打住了换储君的念头。
现在提换储,还为时尚早。
但有些事,一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