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58章 你们会不会治国啊,不会起开,我来

第158章 你们会不会治国啊,不会起开,我来

    第158章 你们会不会治国啊,不会起开,我来 (第1/3页)

    当问出“你是不是想造反”的时候,其实就和问“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一样。

    对方怎么回答不重要。

    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很重要。

    这其实是在宣泄一种不信任的情绪。

    李世民当然懂这个道理。

    他就是故意表达这个意思给李明听的。

    随便换个别人,哪怕是伊尹、霍光这样的超级权臣。

    在主上表达了不信任感以后,也必定是两股战战、跪地辩白。

    哪怕是装,你也总得装一下,给皇帝一个面子吧?

    可李明就不。

    全天下也就这个李明,能眨巴着天真纯洁的大眼睛,随口一句“我没有啊”。

    仿佛只是和小伙伴闹了个小误会似的。

    尽管李明根本不是看起来那样、少不更事的小屁孩,这个“小误会”是分土谋反,这个“小伙伴”是能够灭国夷族、让人伴之如伴虎的皇帝。

    而李明如此坦荡的态度,反而把李世民给整不自信了。

    不管怎么说,他大约的确是爱朕的吧?

    这臭小子挺有趣的。

    一方面整天“怕死怕死”地叫嚷,好像全天下都要害他。

    另一方面,又天不怕地不怕,尤其不怕朕这个皇帝。

    在这小子的骨子里,就觉得自己与所有人都平等。

    他能满不在乎地盘腿坐在沙地上,和工户贱户若无其事地聊天。

    也能箕踞坐在两仪殿上,对着皇帝老子一顿输出。

    李世民又有了之前的那种奇怪的感觉。

    好像他生的不是儿子,而是某个与他平起平坐的老友一般。

    “……所以是因为侯君集、韦待价生死不明,才不敢贸然与他们取得联系?”

    立政殿书房,李世民继续听着李明讲述辽东事件的细节,听他亲自解释其中的疑点。

    “正是如此。

    “而且如长孙延所说,我当初在平州推行的一切政策都是权宜之计,后来不都开倒车……幡然改悔了嘛。”

    李明继续巧舌如簧,进献谗言蒙蔽圣听。

    李世民斜了这辽东小册佬一眼,捋着八字胡:

    “所以,你以胥吏架空职官、以什么‘行政能力测验’架空科举,还有其他诸如‘统一调配土地’等李代桃僵的玩意儿,也是权宜之计?

    “让我猜猜,房玄龄教你的?”

    李明脸色一僵。

    靠,我借壳上市的阴谋被父皇曝光了!

    也是,李二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巅峰权力机器,对人事和土地一直保持着天然的敏感性。

    官僚的这点小伎俩根本瞒不过他。

    不过厚颜无耻的李明立刻恢复如常,搓起了小手手:

    “哎呀阿爷哎呀阿爷,这哪儿的话,什么李代桃僵,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我这是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顺应最广大人民的……”

    “不必多解释。”李世民轻巧地挥了挥手,打断了李明的吟唱:

    “辽东偏远,情势复杂,因地制宜地采取一些新政也是必要的。

    “比辽东更偏远的高句丽等地,若你能将其纳入开化,也照此办理。”

    “对对对……咦?!”李明一愣。

    听李世民这意思……

    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了?

    不打算深究他“旧瓶装新酒”的无耻行径了?

    默认他在辽东挂大唐羊头,卖明氏狗肉了?

    这不就相当于……

    实质上答应了李明最初的要求,承认辽东和整个东北都是他的势力范围,朝廷不多加干预?

    李明的眼神顿时灼热起来。

    皇帝居然这么爽快地让渡权力,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啊。

    如果以后的日出都是如此,那我心中就只有父皇一个太阳了。

    “你这是什么眼神?以为你老子我心眼很小?”

    李世民哂笑道:

    “我能容忍慕容燕在平州当土皇帝,能放李思摩回去盘踞长城之北,难道还容不得你分封疆土?”

    事实上,李世民对分权并没有那么排斥。

    在当上国家一把手以后,辽阔的幅员、暴增的人口,已经让这位古典时代的君主有点忙不过来了。

    正因为精力有限、遥控远方领土的科技手段有限,他才整出了什么“世袭刺史”、“亲王兼领刺史大都督”这种绝世好活。

    换作唐以后的朝代(元除外),这种操作足以让后世的皇帝发出尖锐爆鸣。

    至于李世民之前为何死死抓住辽东不放,是因为,他真的怕李明这小子不安分。

    在他驾崩以后,这小子为了保住小命、抵抗新皇的清算,是干得出脱离皇室、占山为王的抽象活的。

    而现如今,当李明真的占山为王时。

    李世民也只能及时止损,别把李明真的逼出皇室,让辽东彻底脱离大唐。

    他甚至不敢把李明“调岗”到别的地方,强行“匡正”辽东的趋势。

    因为这厮在那鬼地方搞的那一套,还真挺卓有成效的,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和极高的民望。

    朝廷随便瞎插手,只会激化矛盾,逼反辽东。

    所以,不如彻底妥协——

    把辽东及以北的整块地区,完全交到李明手上。

    当然,这只是李世民走出这一步的表层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

    在见识了李明的治理能力、以及李承乾的作死能力后,他对储君的安排,发生了微妙变化。

    不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了。

    大家各尽其能,唯才是举。

    而既然是竞争上岗,那自然要为新选手们创造一个尽量公平的环境。

    李明起点最低,所以他这个父皇还得扶一手。

    辽东的那两个边远的下等州,就当做他的启动家底了,以后他能往北吃多少,就看他本事了。

    而且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分析,李世民觉得,这番对继承者的安排并不会对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东北太远了。

    那里就算翻江倒海,也不会干扰朝廷的正常运行,更不会给大唐的主体基本盘带来什么冲击。

    何况,李明好歹还知道扯着“唐制”的裤头遮掩一下,朝臣和天下人也说不了他什么。

    退一万步说,那块边远苦寒之地,就算不“分封”给李明,朝廷也没法直接统治。

    还是得建个“安东都护府”什么的,让土人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