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188章 唉...起开,还是我来吧

第188章 唉...起开,还是我来吧

    第188章 唉...起开,还是我来吧 (第1/3页)

    “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什么!”

    两仪殿上,李世民面色铁青,面对低头看脚底的群臣,特意问了两遍。

    长安的暴乱,持续了好几天。

    先是失业的铁匠作乱,接着码头脚夫加入。

    非但没有随时间停歇,反而愈演愈烈,发展成席卷全城各阶层的狂风暴雨。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李世民自己心里清楚。

    就如某位被他形容为“目光短浅”、“格局狭小”的节度使,所预言的那样:

    钱荒,爆发了。

    突然之间,毫无征兆,好像是被一块神奇的磁石吸走了一般。

    市场上,几乎见不着一文铜钱。

    而且这次钱荒比隋末延续到唐初、李渊老爹面对的那次还要严重。

    那时候铜不够,还可以用“铁”这种比较便宜的金属,铸造“恶钱”顶一下。

    可现如今,铁也短缺了!

    连带着把其他金属的价格都炒了起来。

    原本并没有短缺的金、银、锡等,在哈耶克的无形大手下,价值也原地升天,就此退出流通。

    能用来铸钱的金属,只剩下又重又贱有点甜、摸多了不长个的铅了。

    不管是“恶钱”还是“好钱”,统统都“没钱”了!

    然后,武德充沛的大唐老百姓,就反了。

    歪日尼玛,整天要完要完的,结果今天还真的要完了?

    “你们不是很能说吗?怎么今天突然不吱声了?”

    李世民抬高了音量。

    群臣低下了头颅。

    自从四子争储以来,朝堂可是很热闹的,官员们个个口若悬河。

    今天突然全部哑火了,闷头坐着,就爱盯着自己的脚底板看。

    “辅机,你有何高见?”

    李世民看向长孙无忌,罕见地当着群臣的面,讽刺了起来:

    “抓奸商抓得如何了?想必那些奸商,不会掀起什么大浪吧?还是说,那些闹事的刁民,都是奸商在背后组织的?”

    这是前几天陛下和臣下密会时商谈的内容,按理说是要保密的。

    可今天陛下直接抖在了朝会上,请大家奇文共欣赏,可谓是前所未闻。

    这说明,陛下是真的、真的,十分生气。

    被公开处刑的长孙无忌狼狈至极,颤颤巍巍地离席站着,干涩地开口:

    “启禀……”

    “你不用说了,退下。”

    李世民暴躁地挥退了大司空。

    长孙无忌悻悻回座。

    “谁让你回座了?”

    李世民的嗓音陡然提高:

    “退下你听不懂?!”

    长孙无忌整个人一震,霎时面如死灰,一步一顿地离开了两仪殿。

    群臣莫不敢看大司空兼皇家大舅哥的狼狈背影。

    他们就像害怕被老师点到的学童一样,一个个恨不得把脑袋埋进腿里。

    “唐俭,你说说怎么办?”

    李世民又瞄准了下一个倒霉蛋:

    “此事是小事?并没有李节度说得那么夸张?”

    唐俭同样虎躯一震,自觉地往殿门口走。

    “慢着!”李世民叫住了他,阴阳怪气地补上一刀:

    “罚俸半年……哦不对,如今的朝廷未必发得出月俸。

    “扣你禄米半年,退下!”

    他今天真的很生气。

    不是气自己和群臣无能。

    而是气自己和群臣太特么无能了!

    李明都踏马的做出提醒了,指明方向了!

    却踏马的还是一头撞上了南墙!

    更荒诞的是,明明全国丰收、外战皆胜,被臣下拍马奉承为“贞观之治”、被四方蛮夷尊称为天可汗。

    结果,首都却踏马的暴乱了!

    这个搞笑的故事,几乎肯定会被载入史册!

    而他,一直希望死后能谥号“文”、希望能比肩偶像汉文帝、继位以来一直勤勤恳恳的大唐圣人李世民。

    就将以这则“历史小趣闻”中的“搞笑男主”身份,被后世所永远铭记了!

    “众爱卿为何一言不发呀?

    “来,别藏着掖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嘛!”

    李世民向群臣发射着恐怖的微笑。

    群臣噤若寒蝉。

    说实话,陛下还是很仁德的。

    没有像前朝那些类人群猩那样吗,就此大开杀戒,或至少让守卫打一顿板子。

    但越是这样,大臣们心里越不好受。

    因为他们无能,面对宫外汹涌的民意,他们手足无措了。

    因为这次“钱荒”,不但来势迅速,而且表现得特别、特别诡异。

    呈现出了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不符合常理直觉与逻辑判断的现象。

    “启禀陛下。”

    房玄龄稳稳地上奏道。

    全场也就他还保持着寻常的样貌,照样面无表情,只是脸上写满了疲劳。

    “长安,以及洛阳、汴州、扬州杭州等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出现了米面、布帛的短缺。

    “因此,这些城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荡。”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

    他错了,错得离谱。

    这要完的程度,比他想象得深得多啊!

    不仅仅是京城暴动,全国各大城市都在造反啊!

    “为什么米绵会短缺?缺的不是金属吗?”李世民打破脑袋都想不通。

    房玄龄徐徐道来:

    “因为缺乏金属作为流通货币,在官府发薪、支付仆役报酬、商品买卖等交易中,只能使用米和布匹。

    “这些用途的用量越大,衣食的用量相应就越少,导致米、绵像钱一样,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普通市民只能分得寥寥。

    “加上铁匠、锻工等工匠和脚夫失去了活计,只能去其他行业出卖力气。

    “这进一步压低了其他市民的薪酬,他们一天劳动可以得到的米粮更少了……”

    李世民感到脑袋越来越发胀,只能用手撑着。

    这就是此次钱荒的吊诡之处。

    一方面,金属不足,导致钱币价值上涨,这可以理解。

    另一方面,米绵分配不均,导致民间米绵稀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