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大撒币的艺术 (第2/3页)
子里刻出来的。
李世民在兄终弟寄后,也是这么干的——
不论臣子们之前在三兄弟之间如何站位,最后都摈弃前嫌,轻装上阵、唯才是举。
如此,才能收复天下人心;如此,才有做天下共主的气魄。
殿下嘴上不说,原来早就做好了“以天下为己任”——换句话说,就是君临天下——的准备了么……
虽然他是在看见了房家黯淡的前途以后,最早投资李明的天使投资人。
但当收获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他自己耳边仿佛都响起了脚步声的时候。
他却越来越感到强烈的忐忑和不真实感……
“房相父,你肿么了?”
余光瞥见老房一直瞪着自己发呆,李明不禁感到发毛。
“哦,是这样的。”
房玄龄清清嗓子:
“就如殿下所预料的那样,纸币在发行后,有相当一部分迅速集中到了富户手中。
“他们或以武力强迫,或以明显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诱骗。
“将朝廷用于赈济饥饿市民、换取米粮物资的纸币,从百姓手中骗了过来。”
唐朝的识字率,虽然没有后世乱世“百分之五”那么低得离谱。
但肯定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认识字。
更别提让每户人家认清楚,这些纸张背后所蕴含的抽象含义。
李明在设计纸币时,其实已经考虑到了这个因素。
他参考某东方神秘大国(也就是印↑度↓)的先进经验,在小额纸币上,贴心地画上了一文钱、两文钱……一直到十文钱。
足以覆盖普通百姓的日常需求。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母胎肄业、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民众,无法将轻飘飘的纸张和沉甸甸的铜钱、或者香喷喷的米饭联系起来。
更多的人则是理解了,但没有完全理解。
不相信朝廷真的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兑换这些纸。
因此,虽然这些五颜六色的纸还挺好看的,而且纸张在初唐时期也算是稀罕物了。
但这玩意儿毕竟不能吃也不能穿,当员外豪绅拿出几合米,愿意“买”这些好看的纸片时。
他们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
应验了那句残酷的事实:
人赚不到超出自己认知的钱。
就算朝廷强行使用了一次均富卡。
资源还是终将沿着原路,返回少数精英的手里。
“假以时日,纸币又会像之前的金钱、米粮布帛那样,集中在少数大户手里。
“百姓手中还是空无一物,届时还如何是好?”
房玄龄的脸上,罕见地浮现出了淡淡的忧虑。
“哦?这是好事啊。”
孰料,被老房视为“胸怀天下”的李明小老弟,却对这令人担忧的走势表达了相当的乐观。
这是连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都不敢轻易采用的设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多少也该在面上装一装担忧吧?
“房相,我们一阶段的货币政策是什么?”
看着困惑不已的房玄龄,李明问道。
房玄龄一顿,略作回忆道:
“呃……为了让大家相信纸币可以兑换?”
“为了让大家用纸换米,一是释放一部分被用于流通替代铜钱的大米,二是培养民间收纸币、花纸币的习惯。”
李明侃侃而谈:
“大户愿意囤积纸币,说明他们相信这些纸的购买力,这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了。
“万一这些纸没人要,市场上没人流通交易,那才是大事不妙。”
听了李明的解释,房玄龄这才恍然大悟。
虽然听上去有点地狱笑话,但这些纸有人抢、有人骗,才能说明,它们的价值被认可了。
可老房仍然觉得,大户们在这危急关头,利用朝廷的仁政举措为自己牟利,挤占穷人的福利,属实不太道德。
他紧接着问道:
“那么殿下,关于上述这些乱象,应该如何处置呢?”
“使用强迫手段抢纸币的,以同金额的抢劫罪论处便是。”李明说道:
“至于以其他手段诱骗交易……”
他顿了顿:
“一个愿买一个愿卖,何错之有?”
房玄龄下意识地皱了皱眉,没有去辩驳自己的领导。
不过这个小动作,让李明知道这老东西不服。
虽然他是那种“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专制型领导。
但如果能说服手下人真实理解自己的意图,他还是不愿意用行政命令强压的。
“房相,那些使用欺骗手段囤积纸钞的人,甭管他们的手段和目的如何肮脏。”
李明放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对房玄龄说道:
“但他们,是不是真正相信了这些纸张的价值,相信了朝廷的‘信用’?”
房玄龄不假思索地点头:
“那倒确实。”
如果也认为这些是废纸,那还费尽心思骗它干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