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03章 朕让李明监国,谁赞成谁反对?

第203章 朕让李明监国,谁赞成谁反对?

    第203章 朕让李明监国,谁赞成谁反对? (第2/3页)

袭窦建德的十五万农民军,杀得敌方四散溃逃。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业社会,能凑出这么多脱产的精兵和民夫出国远征,已经差不多是极限了。

    不能以李明主持的辽东自卫反击战为参考。

    因为当时是在境内抵抗高句丽侵略,全民皆兵,动员率可以拉到很高。

    如果要离开辽东主场作战,那就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李明也凑不出几千全副盔甲、完全脱产的职业军人。

    “至于此次北伐的带路、牵制和后勤,则要仰赖阿史那思摩的突厥部众……”

    李世民托着脑袋思考:

    “阿史那思摩能力有限,这些任务压在他肩上有些重了……”

    岑文本立即启奏:

    “启禀陛下,何不从薛延陀以东获得援助,两面夹击呢?”

    李世民眉头一挑:

    “薛延陀以东,大鲜卑山(即大兴安岭),那里是室韦部落的聚居地……

    “你是说,要联合室韦?”

    岑文本点头:

    “室韦部落同样苦于薛延陀的暴虐,可以联合。”

    李世民对此不以为然:

    “室韦人长期游离化外,可以依靠么?”

    室韦在东北,而说到东北,那李明可就不困了:

    “室韦在高句丽以西,常年骚扰其边境,分分合合,反复无常,不可信任。”

    对大唐来说,高句丽是蛮夷;而对高句丽来说,室韦是蛮夷。

    和蛮夷的蛮夷搞在一块儿,多少有点抽象了。

    岑文本争辩道:

    “自隋朝以来,薛延陀部落世代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忠心可鉴,为何不信?”

    李世民有些拿不定主意。

    岑文本更向前一步:

    “臣愿出使室韦,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让胡人甘为唐军先锋。

    “若此行不成,臣愿受一切处置!”

    “那倒不必如此,蛮夷之心,强求不得。”李世民宽宏大量地说:

    “不过,卿若能争取到室韦人的协助,那自然是极好的。”

    白给的人力,谁不要啊?

    李明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臣,必不辱命。”

    岑文本领命退下。

    就这么愉快的钦定了,由他出使大鲜卑山的室韦部族。

    而说到出使,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另一个人。

    黄门侍郎刘洎出列启奏:

    “契苾何力出使薛延陀,以与匪首真珠可汗讨论和亲之名,探取敌营虚实。

    “可数月以来,他渺无音讯。

    “臣以为,他定然是背叛大唐,投降了薛延陀。”

    他的这番弹劾,也收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持和附议。

    “是啊,契苾何力祖上也是铁勒人,和薛延陀同气连枝。”

    “胡人不可信啊。”

    之前大家伙忙于处理钱荒,差点把出使敌营的契苾何力老哥给忘了。

    现在想起来,才猛然发现,那位精唐老哥居然几个月没有回一封信。

    薛延陀离关中再远,也不至于信使到现在都还没有爬到吧?

    “放屁!”

    契苾何力的老基友、工部尚书薛万彻撸起袖子,要给血口喷人的刘洎一电炮。

    “放肆!”

    李世民勃然大怒。

    薛万彻这才意识到,自己闯祸了,殿前失仪了。

    他立刻面如土色,下意识地望向陛下身边的小领导。

    活像一条打碎了碗盏的小狗。

    宁在大朝会上骂人,宁比我还牛逼……李明心里吐槽,很自然地接过话题:

    “我觉得契苾何力不会叛唐。”

    李世民也点头:

    “朕也这么觉得,北方草原不比中原,他大约是遭遇了什么枝节,卿等姑且耐心等着吧。”

    这事儿就这么轻松地揭过了。

    崔仁师兼着殿中侍御史,有指出殿前失仪、纠正百官言行的职责。

    他赶在其他大臣发难之前,率先纠劾薛万彻:

    “工部尚书失仪,应罚俸一月。”

    才扣一个月工资,这和没处罚有什么区别……朝中良心未泯的大臣们,对十四奸党互相包庇的赤果果行径感到震惊。

    但在他们发言以前,李世民严肃地点点头:

    “准!”

    在十四奸党最大保护伞的保护下,薛万彻也被轻拿轻放了。

    而朝会,也进行到了大家期盼已久的弹劾环节。

    经济危机时期的几次朝会,群臣万众一心抗击钱荒

    所以连续几个月,没有一人发起弹劾。

    现如今,经济危机已经解决,而战争还没打起来。

    闲出屁来的群臣,又开始了喜闻乐见的互相检举、弹劾。

    原魏王党的岑文本、刘洎同时发难:

    “臣等弹劾江夏郡王李道宗,长期滞留突厥之地未归,恐有二心。”

    李明也在龙榻上托着脑袋:

    “真的吗?我不信。”

    “朕也不信。”

    李世民附议,干脆利落地又替十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