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杨氏:我也不是谦虚,封后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第2/3页)
了李世民此举的用意所在。
不是因为两人伉俪情深。
而是为了他俩的儿子,李明。
是为了填补李明接班的最后一块,或者说,半块短板。
虽说李明被过继给了长孙皇后,但如前所述,礼法的嫡庶之分,不是通过烧个香磕个头就能跨越的。
为了堵住一切漏洞,也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李世民索性给李明的生母也升了职,让杨氏也当上皇后。
生母和义母都是皇后,天下人无话可说了吧!
“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当太子么……”
若是以前,李明恐怕要激动得昏古七吧。
但是现在,当意识到成为太子可能会招致一连串麻烦、让他都有点打退堂鼓以后。
李明就不那么激动了。
心情一平静,脑子就很好用,自动算计起了未来朝堂的形势。
理所应当的,以杨师道为首的弘农杨氏妻族一定会大抬头,迎来一波发展。
在李明登临大宝之前,这支力量就会成为自己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
在朝内的声量和作用,不会比房玄龄、侯君集等“辽东派”小多少。
但这些“杨”都是半路出家,不见得有多少是被他李明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吸引的。
除了杨师道等亲缘关系较接近的族人以外,其他的杨氏更像是为利益而依附于他。
待他真的登基以后,这些母族外戚不见得不会成为皇权的掣肘。
比如汉朝的窦氏。
所以,在启用杨氏族人时,还要注意多加限制,和其他势力制约制衡……
就在李明冷静盘算的时候,当事人杨氏则更为冷静。
“妾身并无野心追求高位,只是在初入宫时,妾身便立志虔心侍奉陛下。
“若为陛下操持后宫百事,方为侍奉陛下之道,则不论妾身本人意向如何,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亦义不容辞。
“妾身当场就念了一句诗:封后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杨氏巴拉巴拉地念诵着胜选感言。
把李世民都说得内疚了起来。
封杨氏为后是为了她儿子,这对她本人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李世民想着想着,不由得纳闷儿了起来。
朕明明给她升了官儿,为什么还要感到不好意思啊……
…………
“朕欲立杨氏为皇后,谁赞成,谁反对?”
就在次日,临时召开的大朝会上,李世民向京城的百官发问。
立后是件大事,往大了说,是会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
所以,不能像之前将杨氏升为德妃一样,随便在宗庙烧个香念段经就能搞定的。
是要征询重臣意见的。
作为历史上以纳谏著称的皇帝,李世民陛下直接把这事拿到大朝会上说。
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朕闻过则喜。
我反对……大臣们都蠢蠢欲动。
改立皇后这种大事,是会直接影响当下政局、让一堆弘农杨氏鸡犬升天的。
蛋糕就这么大,杨氏多分一点,其他人就会少得一点,所以没人反对才奇怪。
更何况,这位预选的新皇后杨氏,身份也有点特殊——
是李世民陛下的弟弟兼政敌、巢剌王李元吉的原配。
我弟弟的媳妇就是我的媳妇,这多少有点抽象了。
以后在史书上,难免又会给陛下多记一笔“杀弟夺妻”之类的花边逸事。
尤其是长孙无忌及其党羽,更是惊骇得浑身发抖。
如果杨氏成了外戚,那他们长孙氏算什么?
牛夫人?
不可始乱终弃啊陛下,文德皇后还在昭陵哭泣呀……群臣的口腔体操已经按捺不住了。
然而,谏言涌到嘴边,又被硬生生堵了回去。
因为就在陛下的旁边,还坐着一个人。
李明。
虽然他已经不再是“同平章事”,同时又没有正式肩负“监国”之责,根据规章和礼法,不应该出现在大朝会上。
但是李明就这么出现了,理所应当地坐在太子专属的左手边。
而李明还有一层身份,有点特殊。
嗯,就是预备皇后杨氏的亲生儿子,也是她唯一一个儿子。
此时的李明,正高踞小龙榻上,居高临下地俯瞰群臣,一脸和蔼可亲的微笑:
“谁赞成,谁反对?”
咕嘟……所有人都听见了自己咽口水的声音。
不能反对,反对了就被这小阎罗盯上了。
李明殿下最是记仇,又是最有可能继承大统、几乎被内定为储君的皇子。
和他唱反调,那就是和自己的九族唱反调。
算了算了,惹不起惹不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