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22章 监国监国,监甚鸟国

第222章 监国监国,监甚鸟国

    第222章 监国监国,监甚鸟国 (第2/3页)

要躲躲藏藏?”

    李明斜了李令老姐的公公一眼:

    “那他俩捉拿回来了吗?”

    崔仁师一窒。

    现在事情麻烦就麻烦在这儿。

    嫡子党和长孙派系在京中深耕许久,愿意死保他俩的力量非常强大。

    再加上门阀士族、地主豪强等与李明存在根本矛盾的势力,同样有保李泰李治、斗李明的需求。

    因此,李明若要动那两位哥哥,阻力不是一般的大。

    况且,李治就不论了,连李泰谋反的证据都不足。

    九成宫案也好,刺杀案也罢,不但缺乏有力证据,大部分全靠李明脑补。

    甚至仅有的一点蛛丝马迹,还是李明偷听老爹的密探头子李君羡得知的。

    要说谋反,他李明才更像反贼。

    退一步说,就算他的“污点证据”被采信了,那矛头指向的也是白手套李祐。

    等到齐王李祐被捉到京城问询、指认真正的幕后黑手李泰,李世民说不定都已经会打酱油了。

    而那个时候,李泰的军队已经兵临长安城下。

    “这事比较复杂,非你二人所能。”

    李明说道。

    “你们收拢自己在京的家人,以及朋党、门人、师生等十四党骨干,先去辽东避一避风头。”

    杨师道、崔仁师惴惴不安地离开了。

    李明望着他俩的背影,在小本本里将他俩的姓名划去。

    “已经安排了近一半人撤到辽东避难,还剩一半……

    “他们都是我的死党,必须保全。

    “趁现在还有时间,李世民还没有出意外,内战的发令枪还没有鸣响……”

    李明轻声嘀咕着。

    第一局交手,李泰以有心算无心,算是赢下了一筹。

    李明虽然名为监国,但实际上已经被一张巨大的军事包围网给困住了——

    李世民没出事,他无法调动军队;李世民一出事,李泰的军队能比他的勤王大军更快杀到长安。

    这一段时间差是致命的。

    加上长安的守军之中,一大半也是听命于李泰或者李治、敌对或者中立的力量。

    单论短期内的军事力量,李明几乎没有抵抗能力!

    将军!

    “没想到还是明成祖朱棣的剧本,只是我是建文帝朱允炆……”

    李明头皮发麻。

    当然,他并不是朱允炆那种搞不清情况的小屁孩。

    他肯定不会束手就擒。

    办法也简单——跳出李二给他框定的棋盘,润回辽东。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保住了人,回到东北的广阔天地,照样可以翻盘。

    他无比庆幸自己,在东北给自己划拉了一块根据地。

    这才让自己进退有据,不至于被人瓮中捉鳖。

    这次,他不但要翻盘。

    还要顺带着,把整个大唐不听他话(划掉)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土壤,全部刨干净!

    …………

    “封驳。”

    门下省黄门侍郎刘洎又双叒叕驳回了李明的提案。

    “为什么?”

    李明对这整天和自己唱反调的三姓家奴非常不满。

    刘洎,原本是魏王座下的双头犬之一,和岑文本一起造谣中伤自己。

    现在这货又悍然跳下魏王的船,跳槽去给晋王当爪牙了。

    “啊?因为……”刘洎对监国殿下的反问感到很为难。

    槽多无口。

    也不知道监国殿下发的什么神经,突然举报魏王李泰谋反,却又拿不出什么证据。

    这让他这个小小的李世民、李泰、李治三家……咳咳,三家臣下,能怎么说?

    “因为谋反乃是大事,尤其亲王涉嫌谋反,更非儿戏,岂能轻易定罪?”

    刘洎姑且拿大道理顶回去。

    李明不依不饶:

    “李乾祐都招供了,用铜铁资敌的幕后黑手就是李泰,这怎么能是儿戏!

    “至少把他带到京中接受问询,这不过分吧!”

    然后被问询成神经病,和李乾祐一样是吧……刘洎心里吐槽,仍然一脸铁面无私地拒绝:

    “李乾祐已疯,他的供词不可信。

    “今天我问他认不认识李明殿下,他说天上的金太阳落在了太极宫,把他狗眼都闪瞎了,已然前言不搭后语。”

    “啧……行吧,走吧走吧。”

    李明不耐烦地挥退刘洎。

    房玄龄在一旁,一言不发。

    “这群虫豸已经毫不掩饰了,处处和我唱反调!”

    李明转过头去,向自己的左膀右臂抱怨了起来:

    “他们就是在为魏王打掩护,等父皇那边出了什么问题,就兵临城下,给我重演一遍玄武门!”

    虽然嘴上说着要润,但李明也不是没有试着正面反抗一下。

    真要让他暂时放弃执掌大唐的权力,回辽东打游击,这也是要下很大的决心的。

    李明的反抗策略也很明了——给李泰套上谋反的嫌疑。

    最好给李治也套上一个。

    不一定要坐实罪名,有嫌疑就行。

    这样就能名正言顺地派遣衙役,将他给拷回长安“接受问询”。

    如果李泰乖乖跟过来,那问题就解决了。

    如果李泰负隅顽抗,问题也不大。

    在李世民没失联、而李泰又顶着“疑似造反”的帽子时,其他七个反王是绝对不敢贸然起兵的。

    连李泰自己的左武侯卫,都绝对不会轻举妄动。

    而相对的,李明就能名正言顺地站上道德高地,以监国平叛之名,动员南方留守的唐军,将李泰的洛阳老巢一举端了。

    这是完全符合大唐基本法的,将士绝对会听令。

    这样就能倒反天罡,一举扭转“敌众我寡”的兵力劣势了。

    只可惜,面对李明的大胆想法,大唐有一套完整的国法。

    “巫蛊之祸”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而“文字狱”的新时代还没有到来,大唐处于这半当中,不是你说谁造反就造反的。

    连李世民陛下都不能因为“莫须有”的谋反罪而把谁关起来——否则李明和侯君集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更何况李明这个“小小”的监国呢。

    结果就是,他的正义举报,轻而易举地被反贼的爪牙、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给扼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