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李治:谁谁谁把龙榻放这儿的?一分钟也没敢坐 (第2/3页)
之前的李明监国,虽然给的工作强度很大,不过对礼数却是不太看重,讨论工作的氛围倒是很和谐随和的。
然而,在换了新领导以后,大家就不敢随便放肆了。
在摸清新领导的脾性以前,千万别做多余的举动。
就在大家僵着脖子乖乖盯着地面的时候,龙榻靠右的方位,传来一个温润如玉的少年音:
“请诸位快快平身。”
这声音是……?!
一时间,群臣有些迷茫,抬头望去。
只见皇帝的龙榻、以及监国的小龙榻,此时都空着。
站在小龙榻前方的,是一张新面孔。
晋王,李治。
“时值多事之秋,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为安抚天下人心,我不得已暂时摄政,望诸君全力襄助。”
说着,他向殿下的朝臣们长长作揖。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李治将昨晚的政变,寥寥几个字就轻描淡写地揭过了,根本什么也没有解释。
不过他这个态度够谦卑,给足了众臣台阶。
而且众臣一路进来,也能发现整个禁军大换血了。
加之铁血的十四奸党,已经被皇十四子自己事先请到了辽东,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旋涡保护起来。
软硬两手兼施,还留在长安的大臣们,竟无一人发表不同意见,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接受了一位新的摄政。
反正这事儿之前又不是没干过,有玄武门珠玉在前,大家对换个领导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呼……李治暗暗松了一口气,余光瞥了一眼一旁的大小龙榻,终究是鼓不起勇气坐上去,只是身体微躬地和群臣面对面站着。
朝会奏对就这么开始了。
头炮自然是由大司空长孙无忌来点的。
“陛下在薛延陀前线下落不明,李世绩的部队受制于严寒的气候和补给,无法深入搜索,请晋王殿下明示。”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一片哗然。
除了极少数有门路的京官儿以外,不考虑外地州县的离谱流言,这还是广大朝臣第一次得到“官方的”确认。
皇帝在敌国腹地失踪,不啻于天崩地裂。
“什么?陛下居然真的……!”
“李世绩怎么在带兵的!还不如我来!”
“您都老得连马都骑不了了,还是我去吧!”
在消化了这则爆炸性新闻以后,群臣立刻激动表态,甚至有不少撸起袖子,要亲自上前线把陛下捞回来。
这倒不是他们在表演行为艺术。
大唐武德充沛,文臣武将并不泾渭分明,给儒生一支军队,他也敢去长城以北浪一圈。
但大臣们只要表忠心就可以了,而李治摄政要综合考虑的就多了,摁住了大家的大胆想法。
在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中,李治的第一次朝会顺利闭幕。
会后,长孙无忌自然而然地留了下来。
李治完全没有了朝中的镇定,语气带着焦急:
“舅舅,劳烦您将今天朝会的内容尽速分发出去,越快越好!”
“谨遵谕旨。”长孙无忌也没了刚才朝中的气定神闲,唯唯诺诺地遵从小外甥的命令。
俗语有云:小事开大会。
这次大朝会,除了正式传达陛下失踪的消息、大臣们积极表态以外,什么决议也没有达成。
或者说,“此次大会由晋王李治主持”本身,才是最大的决议。
要将此事通传全国各级衙门,造成“李治摄政”的既成事实。
必须要快。
因为李治不是没有竞争对手——
李泰。
昨晚,李泰麾下的突厥部队被李靖消磨了锐气,自知不敌更强大的并州军,被逼回了洛阳。
当然,没人会觉得这事儿就这么着了,李泰就这么认怂退出了。
李治虽然靠先手占了西京长安,可东京洛阳也在李泰手里。
事实上形成了东西两京对立的局面。
“父皇在玄武门之变前夜,也曾想过退守洛阳,与李建成的长安对峙。
“没想到,父皇没有完成的‘伟业’,却让我和李泰达成了……”
李治自嘲地叹息。
长孙无忌不敢接话。
事实上,李治还是乐观了。
现在的大唐,岂止是东西两京对立的问题。
燕山之外有李明,关内则是李治和李泰各自动员起来的松散藩王联盟。
藩王只是共推两位嫡子作为盟主,根据春秋以来的历史经验,随时都有可能反水。
再加上在北方薛延陀下落不明的父皇……
大唐的政局,名副其实地乱成了一锅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