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240章 八王之乱

第240章 八王之乱

    第240章 八王之乱 (第1/3页)

    打破僵局的第一声炮响,来自长安。

    李治携朝廷正朔之势,用一纸政令率先打破平衡。

    政令内容一如既往的四平八稳,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同时又直打李泰的七寸,杀伤力极强——

    以朝廷摄政之名,调集全国诸都督、藩王的军队,北上勤王,救援李世民。

    这是他第一天大朝会就定下的既定政策,既占据绝对的道德制高点,又对李泰最仰赖的军事后盾来了个釜底抽薪。

    只要能从李泰阵营勾来一两个都督倒戈,那都是赚的。

    就算那些庶皇子死心塌地,就要跟李泰,那他们也失去了大义和民心,同时背上了弑君和内战两口巨锅。

    师出无名,只要拖到持久战,李泰必败。

    …………

    “啊?我们兵势明明比李治强,老四你怂什么,为什么不直接打进长安,夺了鸟位?

    “哎一路行军过来热煞我也,扇快些!”

    洛阳魏王府上,齐王李祐一身戎装,大马金刀地坐在席位上,大秋天的还在那喝着凉茶,催促侍女替他扇风。

    李泰感受着漏过来的丝丝寒风,肥厚的额头跳了跳,耐心地听着来客大放厥词。

    和这个脑子里都长满肌肉的二愣子说什么“师出有名”,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去天上”之类的道理,都是在浪费时间和口水。

    要不是李祐这么愣,也不至于第一个响应李泰,带着军队大老远从齐州一路飞奔到洛阳。

    老四李泰和老五李祐这对前后脚的兄弟, py交易的历史由来已久。

    具体交易内容是,李泰出嘴,李祐出力——

    李泰只需动动嘴皮子,吹捧李祐几句。

    比如五子乃是千年一遇的英雄豪杰、若生在隋末乱世,当如项羽刘备、夫差苻坚一般,建立一番大功业云云。

    李祐就稀里糊涂地替他干脏活,火中取栗了不知多少次。

    这也导致,从李孝恭案、雄黄弑君案、九成宫案……一直到与张亮勾结的辽东谣言案。

    每次李泰阴谋都有他。

    而这次,一听能造老子反,李祐立刻欣然响应。

    建功立业、夺得天下还是其次。

    李祐的主要动机,就是单纯的“造老子反”。

    因为去年秋狩之时,他被一脚踢给了死鬼李元吉当继子,导致他对亲爹李世民很有意见。

    只要能让老李遭殃,让李祐干什么都行。

    “其他人怎么还没来?纪王李慎的封地离这儿也不远啊,不是比我齐州近多了?他人呢?”

    李祐继续大大咧咧地扯着嗓门说道。

    考虑到李治坐拥“朝廷”这个最硬的资源,李泰自知打持久战不是这个九弟的对手。

    所以,他打算要利用好自己目前最大的优势——

    也就是,他(通过其他七位藩王)所间接控制的军队比李治多——

    在洛阳集结所有部队,给李治来个一波流带走。

    不给对方利用朝廷的文官系统,动员全国力量、发育起来的机会。

    这番军事冒险的可行性不但有,而且还很大。

    因为洛阳离长安并不遥远,趁凛冬未至,还能依赖大河(也就是黄河)向西运输。

    只要集结八王之力,咬咬牙努把力,(李泰自认为)还是能趁李治立足威武,快速突破函谷关和潼关两道东关屏障,叩响京师大门的。

    只是,奈何又“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了。

    除了二愣子李祐之外,其他六位庶出的兄弟都在放他鸽子,连一个厨子都还没到洛阳。

    有说在路上被耽搁的,有说后勤不利还窝在都督府的,还有说部队都没征召齐全、大部分兵员还散落在各个折冲府的。

    不管是真是假,反正都有理由的。

    更有甚者,如吴王李恪,直接给李泰的急信来了个“已读不回”。

    李祐对于六位兄弟放鸽子的行为,倒是没有多想。

    天真无邪的老五觉得,其他人行军迟缓反而愈发凸显自己英勇无匹,简直是天生的帅才。

    当然,五子不行,但四子的政治嗅觉还是很可以的。

    李泰并没有那么天真,他意识到,李治发起的政治攻势,确实极大地动摇了自己一方本就不怎么稳固的团结。

    毕竟其他六兄弟又没有参与李泰的阴谋。

    他们被李泰摇来,一是因为四哥给他们开的价码确实不错。

    爱财的给钱,爱文的给古玩,爱当官的给要职,爱土地的转封膏腴之地。

    投其所好,各取所需。

    二来,他们六人一开始也相信了李泰的说辞。

    准备团结在四哥周围清君侧,拳打乱臣李明、脚踢贼子李治。

    既能赢得政治利益,又能留下“忠君爱国、拨乱反正”的美名。

    名利双收,岂不美哉。

    然而,李治提出的船新版本传言,让其他六位兄弟对李泰的动机产生了怀疑。

    他们怕自己被倒转乾坤,从双赢变成双输,所以决定先观望一阵。

    更有甚者,如“已读不回”的吴王李恪之流,说不定已经在暗中和李治一方接洽、随时准备弃明投暗了。

    “他们不来就你来,这不显得齐王你治军有方么?”李泰半笑不笑地说。

    李祐自然是没有听出其中的嘲讽,还很得意洋洋地请战:

    “不必等他们,李治那小崽子懂什么行军打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