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玄学的尽头是科学 (第1/3页)
“哈……哈湫!谁在想我么?”
李明缩在火炉边烤着火,鼻子塞着两团布。
进入十二月,东百是越来越冷了。
都把南方来的小李给冻伤风了,这两天喷嚏不断。
他发现自己还是低估北方的冬天,高估了间冰期的威力。
零下四十度和零下三十度,对无毛裸猿来说大概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明哥……呜哇,这什么味儿?”
长孙延兴冲冲跑进书房,顿时被一股刺鼻的臭味儿熏得差点昏古七。
“什么什么味儿?哦,这个火炉啊,在烧煤啊。”
李明又嗅了嗅。
“本来没感觉,但被你这么一提醒,好像是有点……”
“何止一点,你这是久在鲍鱼之肆,不知其臭……”长孙延忍不住吐槽。
为了推广“绿色新能源”——也就是煤炭——李明以身作则,将房间里的木炭炉都改成了煤炉,烧煤炭。
只是,他这个缺乏生活经验的文科生有点想当然了。
煤炭,是有杂质的。
因为技术有限,采出来的煤炭是不会经过什么煤矿筛选、浮选之类的加工工艺的。
埋在土里什么样,送进炉子里就什么样,突出一个原汁原味。
然后,小李同学就在充满硫化物和各种“五光十色”废气的书房里,待了一整天。
“明哥,咱要不算了?”长孙延忍不住劝道:
“我咋觉得这煤炭比木炭还要……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的,环境不友好。”
“那不行,发展煤炭是既定国策,不容更改。”李明摇摇头。
语气很平静,仿佛在讲述着“日落乃自然之理”的公理,不容置疑。
“也就是秋冬季没遇到大暴雨。平州营州再这么滥砍滥伐下去,等明年雨季一到,大雨把土壤冲进大海,这地就什么也种不了了。”
看着不太服气的小伙伴,李明耐心解释:
“到那时候,悔之晚矣。”
长孙延还是不死心,退一步说:
“那至少你自己别用啊,这玩意儿烧出来的烟,总觉得……不大好。”
李明还是倔强地拒绝:
“让老百姓烧煤,我自己躲起来烧木炭?这算什么事?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可是……”
就当两人僵持不下的时候,脸色苍白的房遗则脚步虚浮地进来了。
在辽东自家地盘儿,就是比在宫里自在。
兄弟见面,无需经过宦官这道二传手。
“打扰一下,你俩先停一停,有新发现。”房遗则面无表情地说。
他现在越来越有公事公办的官僚气质了,简直和他的面瘫老爹一模一样。
谁每天在账本的海洋畅游,都难免被官僚气息腌制入味。
“发现了什么?”李明和长孙延异口同声地问。
“一种基于已知生物质可燃物的非相变形态变化。”
房遗则顺滑地念出了一串经。
小李和阿延面面相觑,总觉得每个字都认识,但拼起来就不熟悉了。
“咳咳。”房遗则面无表情地为两位文盲换了一种说法:
“袁天罡发现了一种让煤炭变得更纯净的办法。”
“啥?!”
长孙延几乎原地起飞,激动地摇着房遗则的肩膀:
“此事当真?”
“真……你能不能别摇了,我头晕。”房遗则面无表情地吐槽。
房遗则手握财政大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用钱单位都得和他打交道。
这其中自然包括十分烧钱的科学研究工作。
“这是老袁向我要经费的时候,悄悄跟我透露的。”
房遗则解释道,一边拍着被长孙延弄皱的衣领。
因为袁天罡整天缠着他,很是烦人,所以房遗则对他的称呼也从“袁道长”蜕变为了“老袁”。
“真的吗?”
我不信……
李明对这个恰到好处的好消息抱着一份相信、九份怀疑。
他怀疑老袁在忽悠单纯无知的小房同学,想要多忽悠一点经费。
虽说他把“技术科技委员会”交到了袁天罡手里。
但看重的其实是他用风水堪舆找矿的能力。
没指望这位资深“玄学”从业人员,真能搞出什么“科学”成就。
所以,房遗则的消息让他觉得,此事大有“玄机”。
“百闻不如一见,去看看吧。这房间一股煤臭味,我待不住。”
长孙延拉着李明出了门。
…………
李明委员长莅临三清观视察,工作人员——一位小道童——热情接待。
“师傅正在炼丹,请稍等。”小道童清心寡欲地招呼三位同龄人喝茶,便去通报了。
李明满腹狐疑地左看右看。
道观很是冷清,没有什么香客。
这个迷信场所居然是大帝国的科学研究中心,李明有种很玄幻的感觉。
过了许久,袁天罡才从炼丹房钻了出来,鸡窝头乱糟糟的,脸上一层黑,衣服也都布满了脏兮兮的黑块。
“殿下什么事?”
他没什么耐心地算是打了声招呼,便赤着脚,大大咧咧地坐在三位大领导前面。
这个神棍,居然养成了理工宅的气质。
这让李明越来越有种错乱的感觉。
“房遗则说,你研究……你炼出了某种更纯净的煤炭?”他开门见山。
“什么?”袁天罡皱了皱眉。
“一种基于已知生物质可燃物的非相变形态变化。”房遗则补充。
“哦,那个啊?”袁天罡撇了撇嘴:
“贫道正在研究,进来吧。”
说完,自顾自地向道观深处走去。
李明一行三人互视一眼,匆匆起身跟上。
“道长好像不是很开心?”李明疑惑地问。
“大概没有炼出理想中的纯净煤炭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