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为什么先要有钱才能花钱? (第2/3页)
原的军队,以河北为基础,以薛延陀为靠山。
李泰还能接着和李治耗下去。
只是河北人民真是见了鬼了。
先是本土地头蛇们互殴,然后薛延陀横插一脚。
现在李泰也要加入混战,说不定还要吸引李治一起共襄盛举。
“以李泰的手腕,多半是会与河北大族合流,一起剥削当地人民。
“这就不利于我铲除门阀士族的根本方略了。”
李明意识到,河北问题不能再往后拖。
现在正是自己在河北方向出手的最佳时机。
一是薛延陀刚闹腾起来,当地人还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谷。
这时候以救世主的姿态降临,便能收获不可计数的民心和威望。
二是经过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放置”策略,门阀士族互相攻伐争斗,惹得天怒人怨,力量已经降到了谷底。
自己也应该适时转变策略,主动进攻了。
他只要替河北人民驱逐了铁勒人。
携解放者之余威,便可像在平、营两州一样,在河北推行彻底的土地改革,铲除门阀士族产生的经济土壤。
甚至连士族本身也没法说什么,谁让人家驱逐了鞑虏呢,说什么都对。
但是如果继续拖下去,这些士族经过大鱼吃小鱼的兼并重组以后,真的拼出了几个实力超群的豪强,在这乱世中站稳了脚跟,和李泰、李治、乃至薛延陀达成了稳定的关系。
届时李明再拿他们开刀,那就难上加难了。
从理性分析,现在出兵河北是最正确的选择。
此外,出兵河北还有第三个感性的理由——
勤王救驾。
“根据和铁勒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透露,前几日在云州的长城附近,铁勒守军看见了疑似李世民一行……”
李明自言自语地咀嚼着这则情报。
虽然很多人都打着“北伐蛮夷迎回陛下”的旗号。
但至少李明是认真的。
皇帝怎么样他无所谓,他要救的是他的爹。
只是朔北茫茫,找人犹如大海捞针,能从哪里下手呢?
总不能把整个草原都犁一遍吧,就算把全东北的人手都调过去也不够啊。
所以,这则道听途说、真假未知的情报,是唯一一根稻草。
不管怎么样,都值得试一试。
“李二最好逃到了云州,我只准备了一桌菜,可应付不了两桌人啊。”
李明的目光离开了地图,回到了桌案上堆积着的账册表格之上。
又回到了这个根本问题——辽东兵力不足。
现在他手下的赤巾军,是要战术有战术,要规模有战术,要人力有战术……
虽然有河北人口闯关东输入,算是缓解了本地各行各业的劳动力紧张。
但是毕竟底子在这里,这点人口规模,别说和大唐比,和薛延陀比那都是小巫见大巫。
所以,辽东顶多能搓出一支两三千人的野战军,要多的没有。
这两三千人,铺开在整个战线上,和摊饼撒芝麻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必须集中在一个方向用兵。
不是朔北,就是河北。
“但愿情报无误,但愿李世民往河北靠过来了……
“话说他除了往河北方向走,也没别的方向可以逃窜吧,总不可能继续向西北……”
李明抱着胳膊嘀咕着。
“但愿明哥你能思考得更周全一些。”
身后冷不丁响起一个阴恻恻的声音,哈了他一跳。
扭头一看,房遗则同学也抱着胳膊,正面无表情地看着他。
“我准许你们不敲门就进来,可你们也别老是吓我啊,心脏不好……”
李明嘟哝着,半开玩笑地问:
“怎么了吗?难道你觉得我们不该出兵?陛下有难,难道你要见死不救?”
“明哥你想打仗就打呗,只是有一个小问题,希望能纳入你的考量之中。”
房遗则用冰冷的表情,说出了冰冷的事实:
“财政没钱了。”
李明整个人一愣,回想了一下,从书山文海的底层翻出了财政委员会的账册,翻到了最后一页。
定睛一看,他嘴角一抽,拍了拍额头:
“事情太多,我怎么把这茬子事给遗漏了……”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段时间的委员会运作,那就是“花钱如流水”——
收留难民要钱,开采煤矿要钱,改造冶炼设备要钱,造船要钱……
什么都要钱,开支骤增,攒起的一点财政盈余迅速被耗干了……
李明合上账本,闭眼深吸一口气,道:
“不行,仗肯定要打的。
“我们天兵再不出手将河北解救于水火之中,当地老百姓就都要爆炸了。”
不能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