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李世民最担心的情况 (第1/3页)
在外行眼里,打仗就是两队人马互砍。
在大部分内行的将军眼里,打仗则是在后勤、地形、气象等约束条件下,两队人马互砍。
而在李世民眼里。
在要不是进了文庙、早就进武庙了的军事天才李世民眼里。
战争是一件没有标准、十分个性化、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活动。
而每位指挥官在这活动中的应对策略——即作战战术——是不一样的。
就像指纹一样,各有特点,因人而异。
仗打得多了、总结得多了,李世民逐渐掌握了一项绝技——
那便是通过观察战场态势,倒推出对方部队的实际操刀人究竟是谁。
他的这种直觉,往往比细作提供的所谓“机密情报”更为准确,帮助他在作战中根据敌方主将的用兵特点,“量身定做”一套克制的战术。
也因此,当山对面那支赤巾军突然一改猥琐蹲坑的运兵风格,如大鹏展翅一般,稳准狠地向山下的薛延陀伸出利爪时。
李世民便敏锐地意识到,对方换主帅了。
而接手的那位新主帅,正是李靖!
这份猜测,压过了援军到来的惊喜,让李世民狐疑不定。
他和李靖共事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一个主北一个主南。
然而,对那位替大唐打下南半个华夏、却也令他忌惮不已的老“合作伙伴”,李世民每夜都在兵书上复盘对方的打法。
所以,赤巾军军阵的微妙变化根本逃不过他的法眼。
“李靖?是那位被天可汗封为卫国叶护的老将吗?他也在恒山?”阿史那社尔听得一愣。
契苾何力也犯起了嘀咕:
“我还在长安时,李卫公就已年老体衰,恐怕命不久矣……”
他俩又不是没有打过仗,在名将如云的唐初,也足以当得起一句“能征善战”。
但是对陛下这种“瞪谁谁怀孕”的神奇技能,他们仍然感到十分“玄奇”。
在他们眼里,在山谷这种回旋空间极其受限的地形中,策略的发挥余地也不大,而基础的排兵布阵都是大差不差的。
如何能通过一招一式,就判断出一方的主将是谁呢?
更何况,李靖李卫公谁不认识啊?
年过七旬的古稀老人,恶病缠身,能活一天算一天,连竖着走出卫国公府都很勉强。
怎么可能从安稳舒适的长安,大老远地跑到这冰天雪地的恒山,只为指挥一群山贼打胡人?
辽东军方面刷出了远超国力支持的火星援军,他俩姑且还可以用“百姓踊跃参军”来强行解释。
可在长安病床上等死的李靖,突然瞬移到云州前线指挥战斗,这属实有点过于抽象了。
又不是玄幻。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只是他俩又不好意思当面拂了老皇帝的面子,只能旁敲侧击地提一句疑问。
“可不是李卫公,又能是谁呢……”
李世民同样怀疑自己的判断是不是有些草率了。
李靖不至于千里迢迢杀奔前线,专门到他面前来露一手吧?
因为自己在出征前留了后手,私底下专门交代了房玄龄:
此役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立诛李靖。
而现在的他,就正好符合“三长两短”的标准。
李靖那羊尿泡可能装病装了好几年,可能身体足够硬朗。
但是房玄龄那老小子足够可靠,总不至于连这么简单的命令都不执行吧?
“可是,这既稳妥又阴险的战法,除了李靖还会有谁?”
李世民牢牢地注视着战场,整个身体完全探出了隐蔽处,似乎想要将躲在壕沟里的赤巾军主将看个真切。
“父皇……父亲,请当心一些!别落下山去!”
李承乾心里一急,赶紧拽住李世民的腰带。
父皇可以去死,但不是现在,现在让他活着才符合孤的利益……李承乾心里嘀咕道。
“嗯……”
李世民三心二意地应了一声,不过总算老老实实地贴在雪地上,隐蔽着自己的身形。
他越看越觉得对面赤巾军的战术十分可疑。
战术可以模仿,但细节上的指挥习惯,是其他人无法完全模仿的。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换做一般的将领,这种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将本军分成四部分的布局,搞不好就变成葫芦娃救爷爷的添油战术。
但是那些赤巾军的站位却是恰到好处,犹如一只凶狠而隐蔽的猛虎,收着利爪,小心翼翼地靠向猎物。
而懵懂的铁勒人也果然中计,聚成了一坨一坨的方阵,方便被集体收割。
不论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可这一招一式,和李靖历史上的几次战役不能说一模一样吧,也可以说完美复刻了。
“难道说……李靖这么多年确实一直在装病?
“然后朕陷入困境的消息传到长安以后,长安先乱,被那厮得空出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