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李二:是个人才,便宜那小子了 (第2/3页)
乎把牙齿都咬碎了,扭头便离开了城楼。
“将军!您意欲何为?”副将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
“去东线,由我亲自指挥!”
薛仁贵双目喷火地怒吼道。
“那里危险啊将军!若是一去不回……”
“那便一去不回!”
…………
在大明和大唐两个地表最强超级大国的全面战争拉开序幕以来,最残酷、最血腥的一场战斗开始了。
是发生在两国二线部队之间的一场白刃战。
从战场形势看,不难发现,唐军无疑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他们一直握有战场主动,补给充足,且经过了充分的修整。
而明军则因为后勤被干扰、休息不足等原因,尽显疲态。
而从战略态势上看,明军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
他们的东翼已经被划出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对面的唐军像马蜂群一样涌入这个缺口,撕扯着明军的整条战线。
不止一次,明军出现了全局崩溃的迹象。
“不能撤,给我守住!河北的父老乡亲们正在看着我们呢!”
乱军之中,小将薛仁贵身先士卒,奋勇拼杀。
他的振臂一呼,把军队从总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让将士们重新燃起了斗志,继续就地抵抗着。
可是,唐军就像永无止境一样,不断地出现在他们的身前和身周,每一个人都仿佛在同时对战好几个敌人,每一个人都好像在以少打多。
然而事实上,双方的兵力数量是差不多的。
是对面唐军的主帅指挥有方,总是能巧妙地利用地形、战局和阵型变换的简单几何学,在局部达成以多打少的效果。
而薛仁贵唯一能和对面比拼的,恐怕只有这一腔热血了。
日车向西,天色渐晚。
唐军的营帐。
不断有前线的部队被轮换下来,休整完毕的部队和预备部队轮番顶上,加入到绞肉机般的战斗之中。
现在是初秋时节,经过一整天的战斗,唐军也非常疲劳了。
他们的实际状态并没有明军“滤镜”中的那么轻松写意。
许多股部队也被打残、打散、甚至打没了编制,伤亡同样不容小觑。
主帅的主营帐,气氛肃然。
在帐外值守的守卫个个装备精良,人高马大,和不远处灰头土脸的战士们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一个系统的,因为主军帐的守卫来自北衙禁军。
皇帝原有的贴身侍卫——百骑精锐几乎全部送在了朔北一役。而玄武门左右屯卫又被李明瓜分走了一大块。
二圣回京以后,面临着禁军队伍支离破碎的现状。
李承乾登基,便着手打造新的、可以信任的禁军队伍。
北衙禁军便是新组建的禁军队伍,成员主要是由关中良家子组成,基层军官则大量启用当初全程护送李世民、李承乾二圣的铁勒、突厥勇士。
北衙禁军拱卫着主营帐,意味着营帐里的主帅,其身份不一般。
“哦?还没能攻下城池,彻底切断他们的退路?”
主帐里,李世民半躺在卧榻上,慵懒的嗓音有些模糊不清。
他的副手张亮——老张和长孙无忌一样也跳槽了很多次,但他脸皮够厚,又重新抱回了陛下的大腿——擦了擦额头的汗珠:
“回陛下……那支唐军甚是顽固,多次被逼进思路,仍然不忘负隅顽抗……”
张亮一点也不敢怠慢中了风的太上皇陛下,仔细斟酌着词句,紧张得心脏扑通扑通地跳。
陛下虽然残了,但是在战场上那股自然流露的杀伐和威严,仍然让张亮想起了过去伴君如伴虎的经历。
把张亮吓得红红脸、流流汗什么的,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顽固么……张爱卿,你真的在好好指挥打仗?”李世民勾起一个没有笑意的笑容。
“朕以半残的病躯,耗尽了敌人的补给和斗志,发现了他们防线上的漏洞,打开了局面。
“而你以完整的身体,却什么进展也没有达到。
“难道你的半副身体是多余的?需要朕替你切去冗余吗?”
张亮的双腿几乎都要站不稳了。
“不不……陛下,臣必以身作则,躬先士卒。或旗开得胜,或马革裹尸,不夺取最终胜利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