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 第345章 这支军队疑似过于谨慎了

第345章 这支军队疑似过于谨慎了

    第345章 这支军队疑似过于谨慎了 (第1/3页)

    “我军轻骑精锐佯攻晋阳,辅以黑烟笼罩视线,再用真实的攻城器械以壮声势。

    “在清晨时分光线微弱之时,发起突然进攻,能让唐军看见了但又没有完全看见,不知袭扰部队的虚实。

    “这就能拖延他们相当长的时间,足以为主力部队的战略转移提供充足的掩护。”

    侯君集滔滔不绝地说着:

    “晋阳对唐国来说,同样是不能丢弃的战略要地。况且太上皇的御驾还在此城,晋阳更是唐国起家的风水宝地。

    “这地方遭袭,对面的唐军一定会犹如惊弓之鸟。”

    “就算在天亮以后,他们能够很快发现‘我军攻城力量其实不足’的端倪,但他们也必如惊弓之鸟,不敢倾巢出动来围追堵截。

    “谁知道这是不是我军是什么计划呢,说不定是把他们骗出来杀的诱敌深入伎俩呢——他们一定会这么认为,并且继续避战不出。

    “毕竟对唐国来说,晋阳是他们绝对不能、不可、不许放弃的要地。”

    在座的同僚们都在洗耳恭听,让老侯说得兴起。

    “别忘了,唐军一直处于守势,而我们始终处于攻势,主动权在我,优势在我!

    “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计划,行动必然迟缓。

    “等他们终于恍然意识到自己被战略欺骗之时,我军早已稳坐朔州了!”

    既然已经决定后撤了,为什么还要演这么一出戏,不直接后撤呢?

    因为撤退是军事行动中最难的一环,没有之一。

    难度甚至高于攻城。

    在撤退途中,军心难免放松,士气也不会很高。

    这是天然的人心,再怎么训练也不能完全杜绝。

    因此,如果在后撤途中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士气十分容易崩溃。

    有序的后撤就会化为无序的溃败,编制被打散,大部队彻底失去战斗力,被轻易歼灭。

    两军对峙还能打得有来有回,但是一方如果松下一口气就会瞬间一败涂地。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势均力敌、场面上也有来有回的敌我双方,结果战后结算却往往能被打出惊人交换比的原因。

    绝大部分伤亡,都是在撤退阶段造成的。

    所以才会有“一溃千里”的说法。

    就好比爬山,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下山很难,一路滚下山就要简单得多了。

    而为了防止李世民在明军下山途中,在他们的屁股上踹上一脚,侯君集才使出这声东击西的一招——

    利用一小股部队佯装进攻晋阳,把唐军的注意力吸引住,以掩护大部队从容不迫地北撤。

    为了让这场戏更真实一些,明军在佯攻上可谓下足了血本。

    不消说,拉出去装样子的攻城器械是肯定要牺牲掉的。

    那些玩意儿过于笨重,逃是肯定别想逃的。

    不过反正大明的生产力一直在线,不肉疼,烧几台给唐军开个篝火晚会也没什么。

    能用生产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更大的牺牲,是派出去佯装攻城的诱饵部队

    那些部队敢于自蹈死路为大军争取活路,无疑是精锐中的精锐。

    尽管人人都骑着快马,机动力拉满。

    但是至于能否逃出气急败坏的唐军的追击,只能说,不乐观。

    众所周知,精锐士兵都是很值钱的,比同等体重的大明交子都值钱。

    但是和大明主力的安危相比,这点成本又微不足道。

    可以说,这个计划非常具有侯君集特色——

    大开大合,为达目的不惜牺牲。

    慈不掌兵。

    但如果不付出这些代价,明军的损失无疑会成几十上百倍地飙升。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众将最后都选择支持侯君集的计划。

    “君集所言极是。这应该能够拖住唐军,为我们争取几天时间。

    “这足够我们的大部队退到朔州的城防工事之后了。”

    李道宗对老伙计的点子表示赞赏:

    “因此,卫公大可以放心。”

    其他将领也纷纷表示附和。

    李靖并没有直接回应老侯老李两人的解释,只是说:

    “小心驶得万年船,还是要做好应对敌军追击的准备的。”

    “这是自然,行军中肯定会提高警惕的,不劳卫公操心。”侯君集闷声回答。

    你自己拍板决定的事情,现在又来怕这怕那的挑刺,是不是看不得我侯郎出风头……老侯在心里激烈吐槽。

    李靖点点头,对刺儿头手下并没有露出什么情绪,还是一副温和的样子:

    “这样便好,一定要嘱咐各部加强戒备,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即使为此适当放缓一些行军速度也可以。

    “尤其在首次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时,不可猝不及防,大乱阵脚。”

    “知道了知道了。”你好烦……侯君集越来越不耐烦。

    好在李靖也没有继续碎烦下去,轻出一口气,挥挥手道:

    “快去准备吧,准要上路了。”

    “遵令。”

    众将齐声回答,退出营帐。

    出了大门,大伙儿不免交头接耳起来。

    “李卫公怎么说得言之凿凿,好像唐军一定会追过来似的?”薛仁贵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