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一明抵五唐! (第2/3页)
侍多日的阿史那社尔已经能够熟练破译了。
这个“他们”,指的是李靖和他的部队。
“陛下圣明,但李靖一部前不久才被彻底击溃,躲入深山才勉强得以幸存。这么快就卷土重来,恐怕……”
不大现实……阿史那社尔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
“阿史那将军言之有理。”郭孝恪附和道:
“上次的朔州大捷,对李靖部虽未造成毁灭性打击,但其损失必定不小。要恢复战斗力,并非一蹴而就。”
见鬼,大明的军队难道都是超人吗?
昨天吃败仗,今天就上班?
是,知道大明有钱。
但是打仗也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吧!
李世民耳朵听着两位心腹的意见,一边手里翻着文书,反问:
“依你们的估计,一支残兵需休整多久才不算‘一蹴而就’?”
郭孝恪不假思索:
“以我军精锐为例,一场大战后至少应休息三日,败战需再添三日。
“若全军溃散,重新整编,至少得要一旬。恢复进攻能力,则需要一个月。”
“这还是最紧迫的情况下。”阿史那社尔补充一句。
“至少一个月……”李世民弹着桌子,将手里的文书丢给他俩:
“那现在出现在我军防御圈外围的明军是哪儿来的?天上掉下来的?”
两名大将恭敬地接过,郭孝恪顺口辩解着:
“太行山中的敌袭,或许来自残留于深山里的残兵,并非敌人成规模的行动。”
李世民懒得反驳他,只是朝文书扬了扬下巴:
“你们自己看吧。”
两人定睛一看,都吃了一惊。
这些是外围斥候发回来的第一手战报,报告人级别最高的也就是个从九品上的陪戎校尉。
也就芝麻点大的小官儿,居然也能通天了?
再一细看,他俩的脸就开始红了,屁股不自在地在席位上挪动起来。
根据一线反馈的情报,袭击确实主要集中在山林地界,也确实是散发。
只是这“散发”得有些太频繁了,根本不像是散兵游勇的自发行为。
显然在背后是有统一组织的。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情报。
“你们不去听前线将士怎么说,副官在你们耳朵边说什么就是什么,如何能掌握战场的真实情况?”
说起战争,李世民的态度异常严肃。
阿史那和老郭二人惭愧不已。
只是惭愧之余,他俩又不免纳闷。
见鬼,大明的士兵真的是不眠不休、不需要休整的超人吗?
被赶进深山这才几天呐,这就能打山地战了?
“不过,有一点你们是对的。”
李世民话锋一转:
“李靖的部队回来了,但又没有回来。”
这段民言民语,就让两位贴身爱将听不懂了。
李世民没有立刻向他们解释,而是看向了在场的第三位爱将。
“程咬金,你来说说。你带兵在前线时发现了什么。”
程知节从自闭中惊醒,嘴巴含糊地动了动:
“遵令。”
现在唐军的战略部署是,晋州为主,朔州备一部分可以随时机动的哨戒部队,既扩大战场纵深,又能集中兵力捏成一个拳头。
而作为打仗够勇、但战略思维不够用的老莽夫,在太上皇的大部队退守晋州以来,程知节就一直活跃在北方朔州的第一线,昨晚才刚回晋阳述职。
在前线拢共也就打了几天,老程却自闭了。
回来以后话明显比以前要少,嗓门也轻柔了不少。
“卢国公,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
阿史那和郭孝恪问。
程知节双眼无神,嘴唇翕动,喃喃道:
“新兵,都是新兵,一个能打我们五个的……”
“什么新兵?”哼哈二将面面相觑。
“唉……”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李靖骚扰我军防御圈外围的,用的都是新兵。”
“新兵?!”
二人吃了一惊。
就算根据副官的二手汇报,明军士兵也是“贼虽无大义,但作战蛮勇异常,我军不得不暂避其锋锐”的精兵强将。
在前线一手报告里,明军将士更是有如华夏超人,刀枪斧钺不可伤其身,乃至于“一明抵五唐”也是稀松平常。
而这样的超级士兵,你说都是新兵?!
两人顿时冷汗直流。
大明还有训练素质这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