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1444,拜占庭再起 > 第407章 瓦特阿尔海姆

第407章 瓦特阿尔海姆

    第407章 瓦特阿尔海姆 (第2/3页)

一个美观的三角形,最大的是位于正西方的炼铁厂,高炉和块炼炉将铁矿石冶炼为生铁或熟铁,白口生铁被送往灌钢厂,灰口生铁则被送往铸造厂,熟铁则直接被送往高级武器工坊,分别生产出精炼刀剑,锻造火枪,铸铁战锤,铸铁犁,铸铁炖锅,碳素钢火炮和碳素钢筋,形成一个从民用到军用,从精良到粗陋,种类繁多,一应俱全的钢铁复合体,各种工坊分工协作,井然有序。

    作为铁器之始的炼铁厂与阿德里安堡的炼铁厂也有不小区别,一些特殊部件明显是为脱硫和渗碳而设计,水力鼓风机也十分显眼,具有浓郁的德意志和北欧特色。

    看到这里,杰尔姆心下了然,他在东罗马帝国的各大城市考察多年,对冶铁业有些了解。

    据他所知,由于东罗马帝国对铁器的需求逐年增大,除了阿德里安堡和君士坦丁堡外,钢铁产业在不少大城市蓬勃发展,摩里亚大区的米斯特拉斯,亚细亚行省的士麦那,帕夫拉戈尼亚行省的萨卡里亚,哥萨克王国的维多利亚港……由于兼有煤铁之利,且品相极高,维多利亚港吸引了不少希腊裔移民,维多利亚冶铁业正在后来居上。

    由于东罗马帝国核心行省的优质铁矿的确不多,仅有色雷斯西部和摩里亚半岛有所分布,新上任的矿业大臣想尽办法地将那些不怎么优良的铁矿也利用起来,想尽办法地学习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来自东方的灌钢和高炉,来自德意志的水力鼓风机,来自北欧的骨粉石灰脱硫渗碳法……

    在很久以前,东罗马帝国也曾拥有过地中海世界数一数二的冶铁技术,但13到15世纪的战乱与衰退让这个古老的国家错失了不少发展良机,西欧人在近五十年里取得的技术进步超过了过去五百年,更不必说一向处于铁器生产力巅峰的东方王朝,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并非一朝一夕,至少在16世纪以前,东罗马帝国必须将“拿来主义”贯彻到底。

    就在三年前,一位瑞典裔的冶铁坊经营者通过汉萨商路抵达位于北非的贝利撒留波利斯,随后又抵达迦太基城,他根据汉萨同盟“瑞典炼粗铁锭,德意志继续精加工”的冶铁业模式设想出了一种新式生产模式,在东罗马帝国原有基础上,将“分工协作,集团生产”的思路进一步发扬光大,将分散的小作坊聚集起来,形成一个钢铁复合体。

    军工作坊看不上的灰口铸铁可以制作铁锭,铁犁,铁锹和炖锅,灌钢法铸炮剩下的边角料可以重新铸造为碳素钢筋,原本就品相优良的磁铁矿和赤铁矿被用于高级铁器,分布广泛却品相低劣的褐铁矿与菱铁矿则用于低级铁器,这种模式让铁矿石的利用率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也有所上涨。

    由于迦太基附近的阿特拉斯铁矿品质良莠不齐,瑞典人的思路很快得到了迦太基皇家冶铁坊的管理者的青睐,并开始以他的构想对冶铁工坊进行改良,三年时间后,迦太基的铁器产出大幅提高,虽然依旧无法与阿德里安堡和君士坦丁堡相比,但至少能够满足最基本的农耕用具需求。

    瑞典人依靠自己的贡献成为了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他把由自己改良而来的钢铁复合体称之为“瓦特阿尔海姆”,北欧神话中的矮人与黑精灵居所,属于工匠的国度。

    奇里乞亚三面环山,平原内部也有不少沼泽湿地,周边矿产总量丰富,主要是铅,锌等次要金属,煤铁都有,但储量比较少,铁是最差的褐铁矿与菱铁矿,煤也是最差的褐煤,位于阿达纳城北的这一座“瓦特阿尔海姆”是在皇帝的强制要求下从阿德里安堡搬迁到此的,本地出产的铁矿石勉强够用,但历代统治者从未开发过煤矿资源,只能采用丰富的林业资源,烧制木炭。

    河流两岸的工坊区还在扩建中,监工鞭挞着一大群奴隶,迫使他们清理废墟,修缮屋舍,开凿水渠,一些有着先见之明的东罗马投资人看准了奇里乞亚平原的棉花产业优势,开始在阿达纳城投资建造棉纺织厂,这座城市潜力非凡。

    杰尔姆粗略地看着,微微点头,心中已经有了构思。

    “走吧,看够了。”

    杰尔姆冲护卫说着,骑上一匹马,向市政厅走去。

    市政厅在之前的战争中被摧毁了一半,同样处于修缮中,杰尔姆绕开一片工地,踏上较为完好的楼梯,敲开了办公室的大门。

    “请进。”

    办公室里,外交大臣,副相巴西利厄斯正专心致志地伏案而写,他显然刚从外派出差中回来,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请坐吧,杰尔姆。”

    杰尔姆微微鞠躬,面无表情地坐下。

    巴西利厄斯出身于安杰洛斯家族旁支,也算是东罗马传统贵族世家,但由于他性格古怪,过于严肃,从不为自己的家族牟取利益,安吉洛斯的其他几个支系全都不喜欢他,直接推举奥斯曼战帅马哈茂德·安杰洛斯的哥哥米哈伊罗担任族长,后者现在是整个紫卫军的副军团长,也算是位高权重之人。

    杰尔姆见巴西利厄斯并不理他,也没有提供饮料和雪茄的意思,只是加快了处理公文的速度,神色又僵了几分。

    十几年前,当二人都在北非时,他们也算是不错的朋友,巴西利厄斯的晋升少不了斯弗朗其斯家族的支持,已故的外交大臣乔治看准了他的政务才华,希望通过向他提供帮助来进行政治投资,巴西利厄斯与皇太子查士丁尼发生矛盾时,乔治还曾为他说过不少好话。

    可最后的结果是,斯弗朗其斯家族并没有收回应有的回报,巴西利厄斯倒是很愿意向斯弗朗其斯家族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但却总是拒绝为了所谓的政治友情而滥用手中权力,哪怕并不违法。

    作为皇室以下的帝国第一政治世家,斯弗朗其斯家族自然参与了资本主义浪潮,杰尔姆不屑于贪污腐败,但他偶尔也会运用信息差为家族牟取一些利益:一处通往矿区的三级国道要重修为一级,交通来往更加便捷,他就可以指示家族成员赶在别人之前去矿区加紧投资,赚一笔信息差价,该交的税不会少,该给其他人留的份额也从不多占。

    对于政治世家来说,这些挣钱的小方法简直太过寻常了,也实在算不上违法,从皇帝到各级官员,大家都一清二楚,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但是,巴西利厄斯就是反对,不仅拒绝向斯弗朗其斯或安杰洛斯提供这种帮助,还曾和商务大臣富格尔当众吵了起来,就因为富格尔借着税率调整的真空期收购了几家并不算大的纺织工坊,两人在皇太孙君士坦丁面前差点打了起来,事情的最后以富格尔家族的妥协和商务法的重新修正而告终。

    几次求助都无疾而终后,斯弗朗其斯家族与巴西利厄斯的关系转为冷淡,当后者在当上副相的同一天就上书皇帝,认为斯弗朗其斯“一门三内阁,门生故旧遍天下,势力过于庞大,应当有所警惕”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更是降至冰点,基本没有了任何来往。

    除此之外,巴西利厄斯还对东罗马帝国的扩张政策,外交政策,发展政策,商业政策和移民政策多有质疑,他主张以农业为本,以本土为重,保护底层民众权利,遏制世家贵族发展,以文化教育同化穆斯林,借助他们的力量尽早将安纳托利亚整顿起来,而非大肆破坏,与敌谐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