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文豪1983 > 第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第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第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第2/3页)

实说:我其实在为祖国的国防做贡献。

    邓先在全国成名已经是更后来的事情了,但他能披露自己的工作已经很重要。邓先的老丈人曾看过“邱小姐”爆炸的新闻,拍手道“哪个人搞出来的,他真厉害!”

    当时,邓先也被老丈人问到此事,可惜却只能跟着附和,“这人真厉害,可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余切生在一个好时代。

    或是早一点,或是晚一点,他都无法达到现在的成就。

    对于余切搞的慈善基金,杨振宁尤其支持。

    杨振宁在文章中写道:“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因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需要有四个条件———人才、传统、决心和经济支持,而此四条件中国已基本上或即将具备了。”

    “我们最为缺乏的是经济支持,因为政府无法支持到每一方面,在一些更为精细的领域中,需要有识之士站出来,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充分的利用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这方面,余切所成立的基金会做得很好。”

    “我关注他们捐款的方向——大学食堂、西北宁县的助学援助,还有引来伯明翰到舟山的投资,这都很好!原来我想当然的以为处于水深火热的内地慈善,居然还走在了美国前面。我看内地搞得不错,项目相当丰富,歧视现象几乎不存在,带头人也是知识分子。”

    “如果慈善基金规模能再扩大百倍、千倍,简直是社会中理想的慈善组织形式。”

    此文不仅拿去给查良庸看,也被杨振宁用在港中文的演讲中,引得全场欢呼鼓掌。杨振宁回来后就向查良庸形容当时的场景:我们所有人都为了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

    查良庸追问道:“你和余切接触很长时间,你认为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杨振宁向他回忆一件往事:多年前,因杨振宁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美国政府允许杨振宁入籍,除此外,杨振宁的兄弟姐妹,配偶,乃至于他还活着的父亲都可以入籍。

    杨父当时在大陆生活,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特地前往日内瓦劝说杨振宁回国,最起码不要加入美国国籍。

    最后的结果是杨振宁痛快入籍了,他父亲至死也无法原谅他。

    杨振宁落下心病,一直感到很遗憾。他曾和查良庸谈过这件事情,嚎啕大哭,查良庸为他写了回忆文章。

    现在杨振宁又讲一遍这个事情,然后道:“余切是那种改了国籍后,我父亲都相信他是在潜伏的人。我和他接触下来,发觉他不光是出于情感和前途的因素,你看看他和沃森的关系……我认为他在根本上有民族主义的因素。”

    “也就是说,他认为中国人是优于美国人的。可能他不承认,你也觉得很震惊,但他给我就是这种感受。”

    查良庸受到了感染,也宣布向燕大捐赠百万港币,作为燕大文学院的助学资金。

    这笔钱没有直接到燕大,而是被查良庸捐给了余切基金会,再指明了要用在中文系上。

    ——

    查良庸还是有钱啊!

    一出手就是多少个内地作家,加起来都比不过的数字。

    百万港币!汇率差真是逼死人。

    管谟业被改编成《红高粱》,才赚了两千块钱,他都已经乐疯了。路垚写《平凡的世界》,人都脱了一层皮,也不过稿费三万。他被央台看上,给了改编费680元——央台都觉得是天价了。

    余切没有过多截停查良庸的捐款,而是迅速转到燕大中文系。

    燕大人都被这笔钱震撼了,这是有史以来该系收到的单笔最大捐款,而且这是港币,相当于美元。

    这一时期的港币和美元挂钩,由几家国际银行担保,实际上是“美元券”!就连部委都想要这一笔钱!

    中文系的系主任是孙玉时,他来找余切商量钱怎么用。

    “余教授,我们中文系这几年过得不好,青黄不接,除了引进你之外可以说并未有什么成就,我准备再多招一些学生,再培养一些青年教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