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激荡1979! > 第338章 魏什么PK魏明,黑猫警长大战葫芦娃

第338章 魏什么PK魏明,黑猫警长大战葫芦娃

    第338章 魏什么PK魏明,黑猫警长大战葫芦娃 (第3/3页)

是青春啊!

    英哒勾勾手,姜闻跟他下楼在学校逛了起来。

    英哒负手走在前面:“来你们学校开一个话剧方面的会,顺便过来看看你,过阵子我们话剧社要开演了,到时候记得过去看看啊。”

    “先说清楚,你不演是吧。”

    “我是导演。”

    姜闻嘿嘿一乐:“那我去,你演戏照你家老爷子可是差远了。”

    虽然差着三岁,但两人确确实实是同班同学,在这个年代不稀奇,而且姜闻是总政大院的,英哒是内务部街一号大院的,属于是邻居,姜闻经常去英哒家玩,英家老爷子也很喜欢他。

    “你刚才看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吧。”英哒问。

    “对啊,你们北大才子的大作,写的太牛逼了,我愿称其为一个男孩的青春史诗。”姜闻评价道。

    他算是一眼就看出了魏明的创作意图,这就是一部青春文学,故事发生在嗡嗡嗡,但既不反思,也不伤痕,就写一个不着调的男孩的故事,也写出了青春的本质:冲动、夸大与自我美化。

    就像里说的:记忆被情感改头换面,真相无从考证。

    看到最后,他想要对刘小宁收回那些他看不懂的话,青春是共通的,或许边远地区的青春跟燕京大院子弟的不尽相同,但青春的本质是一样的。

    现在姜闻甚至觉得外国人都能看懂。

    英哒也已经看过了,客观讲,文字很有风格,故事也很吸引人,见姜闻对魏明的这篇如此推崇,他不解道:“这篇可没少埋汰咱们大院子弟。”

    姜闻理所当然道:“我觉得当时咱们确实挺傻缺的,人家写得也挺客观的啊。”

    甚至在不了解大院子弟的其他读者看来,这篇通过描写大院子弟在老莫吃饭,拍婆子,看内参片等生活细节,反而让外面的人产生了对大院子弟的羡慕情绪。

    见姜闻对魏明崇拜的厉害,而且魏明现在是募捐英雄,国家树立的典型,哪怕英哒跟他不太对付,也不敢说他的坏话,只得摆摆手走了。

    姜闻是很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把政治背景模糊化,聚焦于个体心理体验的故事,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故事才能更持久,几十年后看也不觉得过时。

    而当政治风向变了,很多当下大红大紫的作品在未来将无人问津,甚至被鞭挞,但只要少年仍有烦恼,《阳光灿烂的日子》就会一直有意义。

    而此时评论界出现了一些对魏明,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批评声音,主要就是针对姜闻喜欢的点。

    有人觉得魏明丧失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宏大,也没有了《放羊班的春天》的深刻,这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和以上那些作品相比过于小家子气。

    就一个男孩的青春期故事,值得一个国宝级青年作家洋洋洒洒的八万字吗?

    “简直太浪费笔墨了,如果换成英文歌词,估计都能给国家换回上亿外汇了吧。”这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在《文艺报》上的评论。

    而他的评论也恰好体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代多的是宏大叙事,多的是为国家为人民,唯独缺了一些“为自己”。

    也正是这份“为个人发声”的特殊意义,让《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青年群体中大受好评,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奉若经典,以至于一书难求。

    《十月》本以为50万册已经不算低估了,没想到根本不够,才上架没两天就收到了好几通催印电话。

    最终主编大手一挥:“加印,再来30万!”

    如此魏明+魏什么在这个9月联手砍下了100万册发行量,且分别在各自的受众里引发巨大讨论。

    这部里的很多痞里痞气的金句也开始在青年群体中流传开来。

    陕西的贾平凹在看完《十月》上魏明这篇后,对身边的路遥感慨:“感觉从此以后要出现一种以燕京方言为主要特色的京味儿了。”

    路遥放下咖啡杯,又抽了一口烟:“他写他的京痞,我写我的秦土,你再给我看看我这篇《人生》写得如何。”

    ~

    此时已经退伍,正在燕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卖糖盐水和葡萄糖的王硕不甘于就干这点事,他也在坚持创作。

    刚刚写得了一篇,立即找到好朋友郑小龙,让他这个北大中文系的才子给掌掌眼。

    郑小龙也是大院子弟,他笑道:“我就一分校的,你甭抬举我。”

    王硕随手拿起郑小龙桌上的一本杂志:“快点给我看看,别不识抬举。”

    郑小龙哈哈一乐:“我觉得你这风格可以跟魏明学学,就你手上那本杂志,翻开101页。”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