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君臣论国策(上) (第2/3页)
向的挑战。”
霍端孝眉头微蹙,问道:“陛下思虑周详,然四京之中总需有一为首,又当置于何地?”
“若是四处迁移,恐非长治久安之策。”
李彻显然对此已有深思,从容答道:“朕以为,这首都之所在,当随国策重心之转移而变化。”
“陛下何意?”杨忠嗣也忍不住追问。
李彻将自己的构想娓娓道来:“譬如眼下,我朝首要之务乃是南下平定伪帝,统一江南,则军政重心自然在南。”
“那么,帝都作为东京,便是四京之首,朕与朝廷便驻跸于此,统筹全局。”
“待江南平定,若北疆罗斯国衅起边患,则战略重心北移,奉天作为北京便升为首要,朝廷亦可适时北迁,以便就近指挥。”
“同理,若用兵吐蕃,则朝廷可暂驻西京长安;若天下承平,意在休养生息、发展内政,则长安、洛阳皆可作为首都,多立一个中京也无妨。”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
此策妙处显而易见,多京制确实能更灵活地应对帝国的治理需求,加强中央对边缘地带的控制力。
但弊端也同样突出:朝廷迁徙,耗费钱粮巨大。
且频繁变动政治中心,易导致政局不稳,官吏疲于奔命,政务衔接不畅。
听到众人提出的这些忧虑,李彻笑了笑,神色却愈发认真:“这正是朕需要与诸位仔细商议之处。”
“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难。”
“如今我们拿下了大庆的架子,该如何填充血肉,使其焕发生机,总需定下一个清晰的治国纲领。”
文载尹率先开口:“陛下,奉国如今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足见奉国推行之一套政策已然卓有成效。”
“依老臣看,只需将奉国之策推及全国,大庆兴旺可期。”
李彻却缓缓摇头:“文老所言恐有不妥。”
“在座诸位,除杜相曾执掌中枢外,谁还有过治理如此幅员辽阔之大国的经验?”
杜辅臣连忙拱手,连道‘不敢’。
李彻虚按一下手,示意他不必过谦,继续道:“奉国疆域虽广,但人口和历史遗留问题,远不能与整个大庆相比。”
“在奉国,朕是白手起家,军队如臂使指,百姓得新政之利而拥戴。”
“即便如此,推行改革时亦是阻力重重,步步维艰。”
“如今之大庆,旧势力盘根错节,百姓对新朝尚存观望。”
“若骤然全盘照搬奉国之政策,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剧烈动荡,我等数年心血,恐有前功尽弃之虞。”
霍端孝若有所思,问道:“那依陛下之见,该当如何?”
李彻面色沉静:“朕以为,当下最适合大庆的国策,便是一个‘稳’字,之前的一切国策,最好一个都不动。”
他环视众人,强调道:“变的越多,错的可能越多。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揠苗助长。”
“待我们彻底掌控全局,政权稳固,民心归附之后,再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将奉国行之有效的政策一点点化用过来,方为上策。”
听闻此言,众臣皆陷入沉思之中。
而杜辅臣看向李彻的眼神中,也流露出惊异之色。
他本以为,李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