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三国:我不是刘封 > 第227章 刘封北上,携带十万连弩矢(求票)

第227章 刘封北上,携带十万连弩矢(求票)

    第227章 刘封北上,携带十万连弩矢(求票) (第2/3页)



    刘备有算计,刘封同样有算计。

    听明白了刘封意图的刘禅,也不再劝刘封留在江陵。

    阻止刘备统兵劳累才是最重要的。

    想到这里。

    刘禅有了主意,遂派人请张飞议事。

    张飞本就准备向刘禅告假去长安,忽听得刘禅相召,遂急急策马就来了。

    见到张飞,刘禅直接掩面而泣。

    张飞大惊,语气中也多了三分怒气:“太子,是何人惹了你?”

    刘禅“哭泣”道:“三叔可知,曹丕叛贼,兵犯长安。”

    张飞更是吃惊:“陛下也没跟我提过曹丕兵犯长安啊,太子从何处得来的消息?”

    话音刚落。

    张飞又回过味来,喜道:“莫非陛下召我,是要对付兵犯长安的曹丕?太子莫忧,我这就前往长安助阵!”

    刘禅语气更哀:“三叔也要弃孤而去了吗?”

    张飞笑容一滞:“太子,你瞎想什么呢?我怎么会弃你而去?”

    刘禅哀声道:“曹丕兵犯长安,父皇不调兄长前往长安,却偏偏只调三叔前往长安,定是心存亲征之心。

    父皇年迈,即便胜了曹丕,身体也吃不消。倘若父皇有个意外,孤心何安?三叔与父皇情同手足,若父皇有个意外,二叔和三叔定也会郁气难消。

    孤怕啊!呜呜——”

    而在屏风后,太子妃也转身而出,抱着才两岁的长子刘璿,泪流满面。

    刘璿虽然不是太子妃亲生的,但却是太子妃的侍女王贵人生的,目前也是养在了太子妃名下,是名义上的嫡长子。

    或许是看到刘禅和太子妃都在哭泣,小刘璿也哇哇大哭起来。

    这阵仗。

    直接将张飞给整懵了。

    我只是去长安,又不是去送死。

    可刘禅夫妇再加上小刘璿三人的真情哭泣,又让张飞发不起火来。

    “可,陛下相召,我不能不去。”张飞顿感为难。

    就在这时。

    人称燕王刘封要去长安述职,特来告假。

    刘禅顺势提议:“三叔,正好兄长要去长安述职,不如三叔留在江陵,让兄长前去助阵?”

    “这”张飞顿时犯难了。

    张飞不傻。

    刘备专程来信,明显是不想让刘封去长安。

    可张飞若执意去长安,刘禅这边又不好寻借口。

    犹豫之间。

    刘封已经到了。

    “咦?张司隶也在?”刘封佯惊。

    张飞内心纠结,问道:“燕王要去长安述职?可有听到什么消息?”

    “什么消息?”刘封佯装不知。

    见刘封不知情的模样,张飞又看向刚刚“擦拭”了泪水的刘禅,叹道:“刚有消息传来,曹丕兵犯长安。”

    刘封“大惊”,随即震怒:“曹丕小儿,怎敢如此!孤这就前往长安,定要将曹丕小儿的头扭下来。一介小贼,何敢在大汉天子所在的长安耀武扬威!

    张司隶与孤,得有一个人留在江陵,孤去了长安,江陵城就托付给张司隶了。”

    张飞欲言又止。

    刘封又佯问:“张司隶莫非有难处?”

    刘禅顺势补了一句:“父皇有密信给张司隶,欲召张司隶入长安一聚。燕王,你或许得与三叔同行。”

    刘封佯惊:“曹丕兵犯长安,必会在荆扬方面疑兵牵制,孤与张司隶岂能都离开江陵?

    张司隶,恕孤直言。倘若是平日里,孤定会先让张司隶回长安与父皇一聚,只是眼下军情紧急之时,当以国事为重。

    父皇召张司隶入长安一聚时,应是不知道曹丕要兵犯长安,孤为大将军,必须亲往长安。

    为了避免来回请命传令耽误时间,张司隶,只能暂时辛苦你了。待孤自长安返回,张司隶再入长安与父皇一聚如何?”

    两兄弟一唱一和,张飞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了。

    “这”

    良久。

    张飞憋出一句:“我若不去长安,恐陛下怪罪。”

    刘封肃容:“张司隶何出此言?于公,这是国家大事,父皇岂会怪罪?于私,父皇与张司隶的情谊举世皆知,更不会怪罪。

    就这么定了!”

    刘禅也起身挽住张飞的手臂,低声道:“有张司隶在江陵,孤才能安心啊。”

    “唉!”张飞叹了口气:“就听太子的。我这就去给陛下回信。”

    看着张飞离去的背影,刘禅长长松了口气。

    虽然过程曲折了点,但总算是说服了张飞。

    “太子和太子妃配合不错。”刘封也恢复了笑意。

    刘禅轻叹:“如此诳三叔,弟心有愧疚。”

    太子妃也道:“希望阿父不会怪我。”

    小刘璿此刻也瞪大了眼睛,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正盯着刘封,张着双臂“呀呀呀”的喊着。

    “倒是机灵。”

    刘封伸手抱起小刘璿。

    不出意外。

    当刘禅登基后,小刘璿今后就会是继承刘氏基业的新太子。

    史载秘书令郤正赞其“奉亲虔恭,夙夜匪解,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

    意思就是说刘璿德才兼备,继承了刘备刘禅这一脉的仁爱宽厚。

    兼之蜀灭后,刘璿也参与且死于姜维的复国之战,作为继承人,刘璿是合格的。

    不过现在局势变了。

    有刘封在,还轮不到让刘璿一个长孙去参与复国之战。

    刘封看重刘禅其实也有刘璿的因素在。

    这是一脉相承的仁爱宽厚。

    打天下,需要武烈;治天下,需要仁厚。

    倘若继承人都是善战不善治的,大汉也难以持久。

    刘封也在尽力的构筑宗室兄弟文武共治的局面。

    刘封比刘禅大十余岁,刘禅比刘封的长子刘林大九岁,刘林又比刘禅的长子刘璿大七岁。

    只要将兄友弟恭的美德在宗室中传承下去,且列为宗训,在没有大变故之前,就能一直保持这个关系。

    就如同光武帝的洛水之誓一样,若不是司马懿破坏了誓言,洛水之誓都已经成了士族的道德标杆了。

    哪怕魏都代汉了,这个道德标杆依旧存在并延续。

    同样。

    刘封也是有这样的打算,为后人树立一个榜样。

    对于有身份的人而言,脸面是个很重要的东西。

    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