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三十一章 看似“笨功夫”,其实最聪明 (第2/3页)
出幽幽的蓝光,像一片沉在水底的星海,张副总望着那片光,忽然笑了,“上午看电磁炮试验数据时,我还在想,这功率密度要是能再提三成,就能上舰了。结果下午座谈会,他就拿出了超导储能的方案——年轻人的脑子,转得比导弹还快。”
周院士摘下眼镜,用指尖揉了揉眉心,镜片后的眼睛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亮。“快是一方面,难得的是‘实’。”他从公文包里翻出上午记下的笔记,纸页边缘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你注意到没,他们说钙钛矿光伏板,不光说转换效率23.5%,还特意提了5000小时老化实验衰减8%——这数据敢说出来,就是有底气。不像有些地方,报喜不报忧,实验室数据吹得天花乱坠,真要量产就掉链子。”
他顿了顿,指尖在“混合储能矩阵”几个字上重重一点:“最厉害的是这个。超级电容和固态电池的匹配算法,他们用了模糊控制加PID,还加了自适应学习——这不是简单攒个系统,是从底层逻辑就吃透了。我们科学院的团队也做过类似方案,卡在动态响应速度上,他们居然能做到0.3秒切换,这里面的算法优化,没有三五年死磕拿不下来。”
汪良工一直望着窗外掠过的白杨树,树干上的疤痕在夜色中像一只只眼睛。“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青年创新工作室。”他转过身,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林溪他们搞的‘沙行者’机器人,从生物仿生到材料选型,再到抗干扰算法,全是跨学科的思路。那个小姑娘讲履带设计时,眼里的光啊,比咱们会议室的投影仪还亮。”
他从包里拿出一张下午顺手拍下的照片,是林溪团队围在白板前讨论的样子,照片里的年轻人有的蹲在地上画草图,有的站着比划,连角落里的饮水机都成了临时讲台。“我们单位也有不少博士硕士,论论文发表量不比他们少,但缺的就是这股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劲。林溪说为了测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