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晋庭汉裔 > 第六十五章 稳定军心

第六十五章 稳定军心

    第六十五章 稳定军心 (第1/3页)

    虽然暂时还没有与敌交战的忧虑,但朝歌义军的军士情况,可以说殊为糟糕。

    刘羡接管朝歌营垒时,营垒已经糟塌得不成样子:

    营外的鹿角栅栏被拆得七七八八,甲胄、兵器、旗帜丢得到处都是,甚至还有一些因哗变被误杀的军士尸体。最要命的是,营中积累的粮秣辎重,许多都被溃兵所抢走,留下来的五不存一。到了这个地步,秩序不能说荡然无存,但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了。

    刘羡本来还考虑是否要夜袭汲县,但面对这种情况,他只能先搁置下来,做一些紧急的处理。把营中仅剩的物资先集中起来,鹿角和旗帜都重新立起来,最后再将营垒中的同僚尸骨收捡一番,下地埋葬,使得营垒不至于不堪入目,勉强还有一个营垒的样子。

    但他到底不是征北军司的军官,剩下的事情,还是只有交给卢志来做了。

    老实说,在听过张宾对局势的判断后,对于前锋战败,刘羡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人的想象力总是有限,刘羡还是没有想到,战败的影响会如此之大。

    当他与留守营内的将士们交谈之时,几乎每人都露出了畏敌如虎的表情。第一个问题永远是在问:成都王殿下都走了,何时可以撤回邺城?而当刘羡回答说,暂时不会撤离,先聚拢溃兵进行休整时,这些人也总会露出失望和胆怯的神情,怎么都隐藏不住。

    刘羡心中暗道:这一战真是打断了义军的脊梁,如果不能采用有效手段来重振士气,只是休整再战的话,以后若是再遇到赵王军,无论有多少人,恐怕也难以取胜了。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张宾对这场败局还是产生了两点误判,看错了两个人。

    他看错的第一个人是孙会。孙会到底不知兵,这场败仗虽然输得极惨,甚至发生了刘羡生平仅见的哗变,但到底没有伤筋动骨。想要彻底地再现当年昆阳大捷,孙会就必须不辞辛苦,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可惜,孙会白白放过了这个机会,而是选择了原地庆功。

    他看错的第二个人是卢志。张宾太过自傲,以为征北军司中无有能人。但目前来看,卢志的智谋并不逊色于张宾。他竟然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前锋战败的消息,当日深夜,便不辞辛劳,动员邺城剩余的军队前来稳定军心,成功在半路上截住了弃军逃走的司马颖,使得军队的哗变损失仍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并没有实施暗杀夺权的机会。

    而义军接下来能否重整旗鼓,也就看卢志的本事了。

    毕竟现在有近十万溃兵,星散在魏郡与汲郡之间。若处理稍有不慎,让这些溃兵落草为寇,或转投赵王,那就会成为新的祸乱之源,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民变。事实上,所有人都觉得这件事棘手,也都不想处理此事。而在司马颖无能的情况下,有资格处理此事的,也无疑只有卢志了。

    卢志的表现无疑是非常杰出的。他不止应对得极快,而且应对得也极为合理。溃兵们还没来得及逃出多久,很快就撞上了卢志临时为他们设置的关卡网络,将他们层层阻隔在魏郡南部。

    一些松散的溃兵被劝住了,毕竟在组织的面前,没有组织的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显得强大,人也向往集体,因此很容易就被规劝下来。但在溃兵之中,这种人仅仅占据少数。

    哗变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恐慌传播,人也很少是盲从的,至少需要一个盲从的理由。因此,溃兵队伍往往成群结队,有说不完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或是同乡,或是姻亲,或是主仆,或者干脆就是一整支响应勤王的义军首领。经过这一战后,许多人对获得胜利感到渺茫,就干脆趁哗变机会,想脱离义军。

    其中为首的便是高元所部。高元本人乃是章武相,手下的军队多半也是章武人。他们打了败仗后,害怕被司马颖问责,因此颇为恐慌。而在高元传达撤军令的时候,麾下有一个名叫文定的,乃是高元的军司马,也是章武国地方上有名的豪族。

    稍作思考后,文定意识到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