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28章 姨父已经节制天下兵马了,现在西域兵马也要掌控吗?

第428章 姨父已经节制天下兵马了,现在西域兵马也要掌控吗?

    第428章 姨父已经节制天下兵马了,现在西域兵马也要掌控吗? (第2/3页)

    “届时进退失据,恐有……覆灭之危啊!”

    周瑜次子周胤亦附和道:

    “……吕公所言极是。”

    “我军跨海远征,补给艰难。”

    “而朝廷虽主力西进,然江淮一带仍有驻军。”

    “若其水师断我归路,则我等皆成瓮中之鳖。”

    孙权拂袖怒道:

    “难道要孤老死在这蛮荒之地?待刘备扫平曹魏,九州一统。”

    “我等便永无归期矣!”

    “届时子孙后代,皆成化外野人!”

    殿内一时沉寂。

    一直沉默的宗室老将孙静忽然开口:

    “大王,强攻既不可为,或可智取。”

    他趋前低语,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夷州土人善操舟楫,可组织他们伪装海贼。”

    “袭扰沿海郡县,掳掠人口工匠。”

    “如今朝廷西征,无暇东顾,必不会为边鄙小患大动干戈。”

    “如此既可充实我方,又不至过早暴露。”

    部分将领闻言色变。

    老臣骆统厉声反对道:

    “不可!我等虽避居海外,终究出身礼仪之邦。”

    “岂能效盗匪行径?”

    “若行此等事,与蛮夷何异!”

    孙权踱步至殿门,望着远处土人部落的袅袅炊烟,良久方道:

    公绪之言,孤岂不知?”

    “……然事急从权。”

    “夷州土人未开化,不堪大用。”

    “而中原子民,通农工,晓文墨,知礼法。”

    “掳其贤者,非为害之。”

    “实欲借其才以教化本地,稳固根基。”

    “此乃不得已而为之也。”

    仅靠孙权带来的那点老弱病残,就想教化整个夷州的土人,无异于痴心妄想。

    何况两族之间,还有文化差异的冲突。

    不是每一名夷州土人,都愿意接纳中土文化的。

    而孙权如果强行洗文化,又会造成夷州的内耗。

    所以为了在夷州立住脚跟,孙权一直采取的是怀柔政策。

    但这就导致夷州汉化极慢。

    至少需要一两代人才可能洗得干净。

    既然如此,倒不如去掳掠些中土人口来。

    他转身环视众臣,目光锐利:

    “昔年太王迁岐,亦曾与戎狄杂处。”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孤意已决!众卿不必再议。”

    尽管仍有反对之声,孙权还是下令组建舰队。

    以周胤为将,征调土人勇士八百,配以江东旧部一千二百人。

    凑足两千之数。

    舰船多是改造的土人独木舟与旧时残存的楼船。

    虽显杂乱,在海上却机动灵活。

    临行前,孙权亲自到海边送行,执周胤手叮嘱道:

    “公瑾若在,必知孤心。”

    “此行切记:多掳工匠农户,少伤人命。”

    “避实击虚,速去速回。”

    “若遇官兵,不可恋战。”

    周胤跪受王命:

    “臣定不辱命!必为大王带回复兴之火种!”

    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掠过夷州水寨。

    校场上,

    数百名赤膊军士肃立,他们的目光聚焦在高台上的将领周胤身上。

    “吴地富庶,人口繁盛,”

    周胤声音沉郁,手中马鞭轻拍着掌心。

    “吾等奉孙将军之命,今夜出征,为夷州添丁增口。”

    台下无人作声。

    这些来自夷州各部落的汉子,对海那边的土地既熟悉又陌生。

    他们知道,那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土地。

    而他们世代居住的夷州,虽四面环山、草木不死,却始终地广人稀。

    周胤缓缓走下高台,在一名年轻士兵面前停住脚步。

    “汝,何名?”

    “回将军,小人阿山,来自山夷部落。”

    青年挺直胸膛,声音却微微发颤。

    “山夷……”

    周胤微微颔首,“汝等先祖,亦来自海那边。”

    “今夜,不过是接回本属于我们的东西。”

    他转身面向全军,声音陡然提高:

    “中土之人视我等为蛮夷,今日便让他们见识,谁才是这茫茫大海的主人!”

    是夜,月黑风高。

    五十余艘舰船悄然离港,如群鲨般扑向沉睡的江南海岸。

    海浪拍打着礁石,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注定充满争议的远征。

    而在夷州王宫内,孙权彻夜未眠。

    面前摊开的中土地图上,已被朱笔圈出数个沿海要地。

    他喃喃自语:

    “非孤不仁,实乃……故土难离啊。”

    窗外,

    月黑风高,惊涛拍岸。

    浪涛拍打着吴国海岸的礁石。

    沿岸村落早已陷入沉睡,只有零星几点渔火在夜色中摇曳。

    周胤站在船头,目光如刀。

    他身后的艨艟战舰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滑向岸边。

    这些战船体型细长,以生牛皮覆盖船身,行进速度极快。

    “登陆。”

    他简短下令。

    两千名夷州士兵如潮水般涌上岸边。

    他们分成数队,迅速向村落包抄。

    “破门!”

    周胤低喝。

    第一批木门被撞开的巨响划破夜空,紧接着是惊叫声、哭喊声。

    士兵们强行闯入民宅,将惊恐的居民从被窝中拖出。

    “绑了!速速带返船上!”

    周胤在混乱中高呼。

    一个老翁踉跄着扑到周胤面前:

    “将军!求您放过我家孙儿吧!我们只是寻常渔民啊!”

    周胤面无表情地挥手:

    “带走。”

    突然,村外传来马蹄声。

    一点、两点,很快连成一片。

    “官兵来了!”

    哨兵飞奔来报。

    周胤眉头一皱,他没想到官军反应如此迅速。

    “结阵!弓箭手准备!”

    夷州士兵迅速组成防御阵型。

    在朦胧的月光下,可以看见远处尘土飞扬,数十名骑兵正疾驰而来。

    “放箭!”

    箭雨呼啸而出,冲在前面的几骑应声倒地。

    官军攻势稍挫,但后续部队仍在不断涌来。

    “撤退!交替掩护!”

    周胤果断下令。

    夷州士兵且战且退,将掳获的百十名百姓推上小船,再转运至大船。

    箭矢不断从他们头顶飞过,有几名士兵中箭倒地,很快被同伴拖走。

    周胤最后一个登船。

    他站在船尾,望着岸上越来越多的火把,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下一处。”

    吴郡,相国府。

    张温被晨钟惊醒,披衣起身。

    书房内,几名地方官员已等候多时。

    “相国,昨夜沿海三村遭袭,百余名百姓被掳。”

    会稽太守快步上前,声音急促。

    “据幸存者称,来袭者操夷州口音。”

    张温眉头微皱,接过军报扫了一眼:

    “夷州海寇?何时变得如此猖獗?”

    “相国,此事非同小可,”

    太守低声道,“贼人战术娴熟,进退有度,不似寻常海寇。”

    张温踱至窗前,沉思片刻:

    “传令,加强沿岸防务,各郡县组织乡勇,协助官兵巡防。”

    “是否应上报朝廷,请旨增援?”

    张温摇头:

    “区区海寇,何劳圣虑?剿灭即可。”

    “况这点小事都要惊动朝廷,岂不更加显得吾辈无能乎?”

    他转身回到案前,提笔书写手令:

    “命沿海各郡,严加戒备。”

    “遇海寇,格杀勿论。”

    夷州水寨。

    孙权背对帐门,望着墙上那幅简陋的海图。

    他年过四旬,面容粗犷。

    眼中却有着与这片土地不相称的锐利。

    “三日,三千人,”

    他喃喃自语,“够了。”

    帐帘掀起,

    周胤大步走入,甲胄上还沾着海水的咸腥。

    “大王,末将复命。”

    孙权转身,目光锐利如鹰:

    “吴地有何动静?”

    “张温已加强沿岸防务,吴地难以下手。”

    “末将转掠越地,收获颇丰。”

    孙权微微颔首,示意周胤继续。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