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电子游戏初始 (第1/3页)
圣诞节的狂欢尚未褪去,《纽约时报》《东方日报》等中外媒体的头条,已被“乒乓街机”牢牢占据。
报导中,“街机次日被硬币塞满”的场景被反复提及,香港美的电子推出的这款“划时代娱乐设备”,不仅点燃了全球消费者的热情,更在电子产业界掀起轩然大波——当人们发现这项“颠覆性发明”竟来自香港企业时,一向以电子技术为傲的美国与日本业界,顿时泛起酸意。
“华人竟能在电子游戏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美国电子产业圈的质疑声此起彼伏,更有几家觊觎市场的企业,暗地筹备起诉美的电器“侵犯专利权”。
殊不知,美的背后的长江工业集团,早已组建起覆盖全球的顶尖法律团队,多年来凭借专利维权在各国市场“身经百战”,面对这场潜在的“专利战”,早已成竹在胸。毕竟,在“电视主机游戏机”尚未诞生的 1970年,街机作为首款民用电子游戏设备,其核心技术专利的归属,本就该“先到先得”。
远在美国,“视频游戏机之父”拉尔夫亨利贝尔看到街机的新闻时,瞬间如遭雷击。他深耕电视游戏技术多年,已研发出《电视游戏与训练装置》的雏形,却因流程拖沓,尚未提交专利申请。如今美的街机横空出世,若被香港人抢先注册同类核心专利,自己多年的心血将付诸东流。
“威廉,立刻来我办公室!”贝尔颤抖着拨通律师电话,语气中满是焦虑。
挂掉电话后,他烦躁地踱步,嘴里不停念叨:“可恶!华人怎么可能在电子产品上超越美国?青霉素他们只是参与发明之一,电子游戏这种尖端领域,他们本不该有机会!”
他最担心的,是美的电器已针对“电视游戏技术”提交专利申请。距离自己计划提交专利的时间还有一两个月,这短暂的时间差,很可能让他从“游戏先驱”沦为“追随者”。贝尔坐立难安,只能寄望于律师能想出办法,保住自己的技术成果。
就在贝尔焦虑之际,美的街机研发负责人林柏韬已抵达美国,与长江工业集团的美国律师代表凯斯维克汇合。
两人带着两台街机,直奔美国专利局——他们的目标明确:不仅要为街机申请专利,更要争取“电视游戏相关技术”的专利豁免权。
起初,专利审查员见申请人来自香港,满脸轻视:“电子游戏设备的核心专利,理应属于美国实验室,你们的产品或许只是‘仿制品’。”
这番话彻底激怒了林柏韬,他当场接通街机电源,邀请审查员“亲自体验”。
清脆的投币声响起,屏幕上跳动的“乒乓球”瞬间吸引了办公室的注意力。短短十五分钟,整层楼的审查员都涌了进来,排着队想要体验这款新奇的游戏。
看着同事们沉迷的模样,主审员终于收起傲慢,改口道:“我们可以考虑为街机申请专利,但‘电子游戏机’的笼统名称无法通过——美国实验室已有类似技术储备,只能基于‘街机’这一特定产品讨论专利范围。”
林柏韬早有准备,与凯斯维克低声商议后,由凯斯维克严肃提出:“我们同意仅针对‘街机’申请专利,但需补充条款:目前美国尚未有‘电视游戏与训练装置’的专利获批,而我们的街机已实际应用相关技术,未来若有同类专利申请通过,美的电器应享有专利豁免权.”
主审员沉吟片刻,最终松口:“条款需提交专利局委员会讨论,但你们的街机确实具备独创性,专利申请的基础流程可以启动。”
这场在专利局的博弈,看似美的做出了“让步”,实则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通过街机的实际演示,他们打破了美国对“华人电子技术”的偏见,更争取到了关键的“专利豁免权”谈判空间,为这场暗战赢得了先机。
从专利局出来后,凯斯维克对林柏韬感慨:“美国业界的傲慢,反而给了我们机会。只要拿下街机专利,再握住‘豁免权’的筹码,即便后续有人提交专利,我们也能占据主动。”
林柏韬点点头,补充道:“我们并不想挑起专利战争,只想不为自己买下专利的隐患。”
毕竟是人家的地盘,而且他们也确实是站在‘美国’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开发出来的街机产品,所以事情不要太过分。
而此时的贝尔,还在与律师商讨对策,却不知美的已在专利局打开突破口。
这场围绕街机的专利暗战,看似是两家的较量,实则拉开了全球电子游戏产业“专利竞争”的序幕。而长江工业集团通过这场博弈,不仅为美的电器站稳了脚跟,更让香港企业在全球电子产业中,第一次拥有了“专利规则”的话语权。
随着专利申请进入流程,美国媒体开始重新审视这家来自香港的企业。
《纽约时报》后续报道中写道:“美的街机不仅改变了娱乐方式,更让世界看到,电子产业的创新力量,已不再局限于欧美日。”
而这场尚未落幕的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