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我们恨透了特权,只是因为特权不在自己手里 (第3/3页)
陈留郡路粹,字文蔚;陈留郡阮瑀,字元瑜;北地郡傅巽,字公悌……”
刘辩阅览着春季孝廉的名册,直接以朱笔在这份名册的副本上圈了几个有些眼熟的名字,口中轻声念叨着。
即便是从一份孝廉的名册上,也能瞧出许多端倪。
光和七年春季的孝廉质量,确实远胜于光和六年。
刘辩放下名册,靠在凭几的靠背上,眼中满是思索之色。
然而随着他这位太子在军事与政治上彻底稳固太子之位,风向也逐渐转变。
他这位太子,拜古文学派巨擘卢植和郑玄为太子太傅和太子少傅,也就是说他这位大汉掌权者的文化倾向都是古文学派。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明眼人皆能看出,今文学派已然如同风中残烛,只消一阵风便可将其瓦解,使其沦为野学异端。
而古文学派则如日中天,即将成为官学。各地举荐的孝廉,几乎皆是研习古文经的士人。
此等情形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各地太守都明白,古文经将成为官学,日后为官皆需研习古文经,举荐研习古文经者为孝廉,亦是官场上站队的人之常情。
但是有几个孝廉的人选,却是明显是在向他这个太子以及他的太子党示好。
刘辩的目光落在名册上的几个朱笔圈下的名字,例如北地傅氏,与傅燮同宗的傅巽;郑玄高足,乐安郡国渊;蔡邕的亲传弟子陈留路粹、阮瑀。
这些人本身终归皆是饱学之士,且在地方颇具声望,不能仅依据其宗族或授学恩师便将举孝廉归功于此。
但名单最后的这个姑臧贾彩,这其中逢迎之意则是昭然若揭。
贾彩今年三十九了,却只是个郡吏,他家也算不得什么名门望族,只不过是有一个当过兖州刺史的爷爷和当过轻骑将军的爹。
当然这两位都壮年而逝,因此并没有给家族带来太多恩惠。
但贾彩有一个弟弟,是天下人皆知的太子头号心腹家臣,现任河南尹,手持尚方斩马剑的贾诩。
假节钺之权唯有凉州刺史朱儁和青州刺史曹操拥有,卢植、蔡邕、袁滂和王允随着黄巾被平定已然被收回了这一项权力,可贾诩从未被收回太子的尚方斩马剑。
而无论是太子头号心腹家臣的身份,还是河南尹的身份,亦或是这柄尚方斩马剑所代表的权力,贾彩被举孝廉都是必然的。
但对此,古文学派以及太子党皆未提出任何异议。
刘辩再次靠回椅背,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暗自感叹。
果然,无论是哪个阶层,抱怨特权的原因,都只是因为特权不在自己手里。
(273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