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甄逸:无极甄氏,穷得只剩下钱了! (第2/3页)
正朝廷不拨钱他们也就有理由不修,至于因水渠废弃而影响的耕田问题,也都有上一任背锅,甚至许多说不清的账目都能借着这个名目全部平了。
关键是,这些前任的郡守,不是升职了就是被贬职了。
二千石郡守往上升,基本上都是升至雒阳的二千石级京官,乃至升任中二千石的九卿。
谁敢追究这些前任郡守的责任?
至于被贬职的前任郡守,这么好的大环境给你,你都能沦落到被贬职,就你这种货色再多背一口大锅又能怎样,还能有人为你出头不成?
嗯,野生的甩锅机会,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也正是因此,这些时日刘辩召集了不少修习律法的官员,参与制定一套严格要求地方郡守定时维护各郡水利工程的律法。
同时也要在各郡设立水官,专门司职水利工程的维护。
至于刘辩原本想要修凿新的水渠的想法,果断放弃了,这些工程所需耗费钱财的数目实在是太大了,还处于战争状态的大汉帝国无法支出这样一笔消费,因此刘辩便将目光投向了那些逐渐因为被废弃的水渠。
而刘辩的瞄上的第一个目标,便是位于关中的白渠。
白渠是孝武皇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修凿,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提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
白渠西起自池阳谷口的郑国渠南岸,引出泾河水流向东南,经池阳、栎阳向东到下邦后折向南注入渭河,全长二百里,受益农田四千五百余顷。
并且由于泾河之中含有较多泥沙,白渠也为关中平原农田带来了肥沃的沉积土壤。
孝武皇帝时期的百姓赞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然而这样一座水渠,却因为疏于维护和管理,效用逐年减弱,最终被朝廷选择性遗忘,待到后汉迁都洛阳,白渠也被彻底废弃。
凉州羌乱还指不定要多久才能平定呢,若是能够修缮疏通白渠,那么所能灌溉出的良田何止四千五百余顷?
关中之地本是历史上第一座“天府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