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亲临长安 (第3/3页)
刘禅言辞恳切,说到最后一步上前,一左一右拉住了两位侍中的手。
陈震、郭攸之两位侍中俱是一震,见天子诀意如此,一时面面相觑。
沉默许久,似是认真在思索天子说的是否有其道理。
而事实上,经天子这么一分析,他们也都觉得,司马懿似乎真的不敢孤注一掷。
又加上天子还搬出赵老将军作为最后一道保险,于是再无话可说,双双叹了一气,算是默许了下来。
再怎么说,天子虽执意犯险,但起码还询问了他们的意见。
怎么着也比背着他们偷偷往长安跑好一些吧?
刘禅见二人不再劝阻,心中也为之一松。
且说,除了上述这些分析外,他之所以执意要去长安,还有着不好当着这些大臣之面说出的正当理由。
那便是历史事实告诉他:
最关键的大战,决战,创业奠基者一定要在,一定要用关键战役的胜利,往军队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壮大自己的威望。
最典型正反面例子:
创立大唐的关键大战,李渊一次都没参与,全靠李世民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军方只认军神李二,不认得什么李渊。
而马上打天下的李世民,最终在马下治天下时,也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丞相不可能给他撑一辈子腰。
他这天子总有要独自面对骄兵悍将与文官集团的一天。
既然有那么一天,那么还有什么比马上打天下打出来的赫赫威名,更能让文武官僚慑服的呢?
总是要吃苦的。
风险与机遇总是并存的。
今日不吃前线的苦,将来就要吃骄兵悍将们尾大不掉、拥兵自重的苦。
今日不面对前线的险,将来就要面对调不动兵、镇不动乱、改不了革、收不上税的险。
归根结底,马上打天下,是为了马下治天下。
打仗是手段,不是目的,治天下才是目的。
若不能像李二一般拥有军权威望加持,那么治天下时,就注定了要处处遭到文武官员的掣肘。
最终肯定是不得不妥协让步,然后遗患后世,抱憾终生。
所以军权一定要抓在手里,威望一定要趁乱世未平时建立,依靠军权与威望养将,养兵,养士,养民,改革,施政。
而为了获得军权与威望,为了打天下治天下,关键时刻适当冒点险莽一莽是必要的。
改变人生的事情,必须冒险。
意义非凡的事情,恰逢其会。
唯有不重要的事情,才十拿九稳,能做出周全稳妥的计划。
与一众侍中、侍郎、令史告别。
刘禅携着百员虎骑,百员善骑的龙骧郎,带着主要的几十名汉羌首领往东去了。
苏氏坞,留下一千虎贲郎坐镇。
另外两千员龙骧郎虎贲郎,则与汉羌豪强们带来的几千骑兵,竖起龙纛,押着粮草辎重向长安。
真到了关键时刻,莫说两千野战军,四五千骑的战力不可忽视,有时候决定胜负的关键,就是一支百人的奇兵。
傍晚。
长安。
赵云自渭水石桥西出三十里,至细柳迎接天子。
半个时辰前,他便收到快马传来的秘报,得知天子将亲临前线,已至槐里稍作休息。
于是立刻将羌汉豪强留在长安的一千余骑派出,让他们再次把方圆三十里地界勘察清理了一遍。
保证周围确实没有魏军哨骑查探后,这才率着几十名亲卫,到细柳秘密相迎。
至细柳营,先与守将聊了几句,复又继续西行。
不过四五里,百余名衣着各异的骑士,出现在远处的地平线上。
赵云当即勒马上前,远远便望见了一面赵字将纛下的天子。
距天子百步前便想翻身下马,却不料天子竟是比他还先了一步。
当即快步前趋,行一大礼。
被天子抓住双臂扶起,老将军直身后喜极欲泣:
“不意此生能有幸与陛下相会于长安,老臣不胜感怀欣喜!”
真若不想让陛下亲临前线,他为何要让姜维跟陛下说,司马懿可能要弃守长安?
他与丞相二人不知还能托举陛下到何时,有机会扶陛下一把,便尽量再扶一把了。
又看向赵广,同变色龙般迅速变了颜色板起了脸:
“赵广身为龙骧中郎,职责所在乃是护陛下周全无恙!
“如今却使陛下身陷险地,臣请斩…请责赵广军棍十棍!”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