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29章 水鬼

第129章 水鬼

    第129章 水鬼 (第1/3页)

    且说,司马懿长安大军既动,那么汉军便不得不动。

    如若不然,司马懿大军一到新丰便迅速以优势兵力掀起决战,则距新丰六十余里的长安汉军,将无法及时给丞相提供支援。

    若此,丞相便要以绝对弱势的兵力面临腹背受敌之险。

    双方集十万之众列堂堂之阵针锋相对的战略大决战,往往半日时间便能决出胜负。

    所以长安方面的汉军要动,却又不能轻动。

    须得与司马懿的大军保持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

    既要紧咬不放,又不能追得太近,总而言之,不能给司马懿逐个击破的机会。

    这是最稳妥的做法。

    至于什么趁魏军行军,队伍拖得老长时击其后部;

    又或什么派出小股精锐夜缀其后,从中间把魏军队伍截断,使其大乱的对策。

    确有不少将校提出。

    也得到不少将校的赞同。

    但最后都被天子给否了。

    理由嘛,很简单。

    司马懿一步慢,步步慢,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如今举军尽出,弃长安而走,往新丰而去,俨然存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心。

    胜,则关中可慢慢蚕食收复。

    败,大概也能杀出一条血路,回潼关守住关东的最后一道防线。

    而既然司马懿被大汉逼得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那么追求出奇制胜的就是他。

    出奇制胜大多时候是以弱敌强的不得已而为之,大汉既有优势,那么以稳求胜才是正理。

    如何以稳求胜?

    无它,与丞相合兵一处,与司马懿以堂堂之阵决胜负之战。

    总而言之,既然优势在我,那么大决战的胜负,不必赌在一场有可能坏了大局的小战役上,一旦坏了大局,则悔之无及。

    天子这番分析与决策可谓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最终使得诸将尽皆信服。

    不信服又能如何?天子主动针对军事行动进行发言决策,也就意味着天子主动承担了因决策产生的一切有利不利后果。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很轻松自然之事。

    但事实上,天子的一言一行都关乎接下来这场大决战的走向,关乎数万大军的命运,关乎大汉的命运。

    在此时此刻发言决策,是需要一定魄力,且需要承担相应风险的。

    所以于天子而言,更好的办法是等赵云、邓芝诸将提出建议,之后再做定度。

    一旦战事不利,也能保证天子威望不堕,也就是所谓的甩锅了。

    而如今天子不等赵云、邓芝等主将建策,便主动道出自己的意见与决策,目的已是再明显不过。

    接下来这一场大决战,天子将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决策,通过一场大战役的军事胜利,彻底稳固自己的军事威望。

    至于是不是赵老将军在背后建策托举,帮助天子稳固军威,就不是在场诸将校该去猜度了。

    半个时辰过去,司马懿大军前部已行至灞水,后部也已去长安五六里之遥。

    天子随即做出决断,命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讨寇将军王平这三位名号将军做好拔军准备。

    夜幕降临。

    长安北面的三座营寨中,每寨留下两千守军。

    另外一万四千汉军,则与万余民夫推着辆草辎重从各寨离开。

    却不直接尾随魏军往灞水,而是往北通过咸阳桥,越过渭水,再沿着渭水一路向东。

    戍守高陵的关兴、赵统、魏兴几名小校,早在半月前就在泾渭二水交汇形成的三角洲处,立好了一座可供两万大军戍守的营垒。

    前番丞相大军强渡灞水时,宗预便率军驻扎彼处,为丞相强渡渭水提供掩护。

    拔军之前,又有几名校尉提出了颇为激进的建议。

    认为前军粮草足可支十有余日,而决战就在两三日内,或可弃了长安以北三寨,把两万正卒全部派到前线参与决战。

    至于万一司马懿拖着不打,大汉还有细柳、棘门、高陵三座城寨,长安城中纵有少部分魏军,也不敢跑到渭北断粮道。

    这就是冒一点小小的或许并不存在的风险,为接下来的大决战攒出更多兵力。

    再次被天子否了。

    大军浩浩荡荡东去。

    两个时辰后。

    到了亥时,深夜。

    这个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