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万事皆有缘由【4K】 (第1/3页)
郑玄入辽东的影响比魏哲想的还要夸张。
当卢植在督建好辽山城的营寨之后,也趁着接收渔阳盐铁的功夫来了一趟辽东郡学。两人虽是同门,但也有几十年没见了。如今能在辽东再次相逢,头发花白的卢植和郑玄也有点感慨万千。
不过这两老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叙旧的话没说几句便开始辩经。
别看两人都属于古文经学一派,但二者的理念却依旧分歧颇多。
但无论是郑玄还是卢植,都是公认的海内儒宗。
郑玄或许在学术上声望更好一些,但卢植却又亲自在践行典籍。
如此一来,当两人辩经的消息传出之后顿时便引起了轰动。
……
襄平县,李氏坞。
“你说什么?”只见故河内太守李敏一脸诧异。
李信见状还以为父亲耳背没听清,便近前大声道:“父亲,卢公与郑公在郡学辩经,再不去就没位置啦!”
这一阵大吼,当即听得李敏耳朵嗡嗡作响。
“逆子,喊这么大声做什么,我听得见!”
说罢李敏还忍不住揉了揉耳朵,满脸无语。
但埋怨归埋怨,李敏还是二话没说就带着傻大儿往郡学赶去。
与此同时,襄平城外,
一个气质儒雅的青年看着城门处忽然躁动起来的人群不由一愣。
此人乃是幽州牧刘虞之子刘和。
听说郑玄在辽东郡学授课后,刘虞便第一时间把他打发过来游学了。
以往青州动荡刘虞不放心,但如今人在辽东他还有什么担忧的呢!
眼下整个幽州恐怕就辽东最安全的了。
而刘和虽只是中人之姿,但却是个孝子,二话没说便来了。
但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刘和忽然有点怀疑父亲的判断了。
这辽东……恐怕没父亲想得那么安全吧?
不过正当刘和刚升起这个念头,便听见不远处有一行商贾正驻足交谈。
“郑公与卢公辩经?此言当真。”一华服老者满脸诧异。
“千真万确,我儿亲眼所见。”另一锦衣中年则信誓旦旦道。
闻听此言,那老者当即果断吩咐道:“快,快让人准备纸笔,这等我等盛事岂能错过!”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这老者的脑袋简直转得比年轻人都快。
见他这么一说,那锦衣中年也顿时意识到商机所在。
于是两人顿时也不再废话,立刻便带着仆从各自离去。
见此情形,马上的刘和这才感慨的摇了摇头。
“果然!还是父亲有先见之明!”
说罢,资深“爹宝”刘和便忙不迭的带着随从也往郡学方向赶去。
相比于其他人,魏哲这个辽东太守倒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其实卢植和郑玄叙旧的时候,他正在后院与邴原讨论郡学事宜。
当得知这两老头聊着聊着忽然争吵起来时还有点诧异。
于是当其他人还在风尘仆仆赶来凑热闹的时候,魏哲已经在第一线吃瓜了。
……
卢植和郑玄之所以从叙旧衍变成辩经,其实源头还在魏哲。
由于魏哲治《礼经》,故此郑玄和卢植都赠与了郡学一套自己的注解。
今文经学虽然不承认《三礼》的存在,但天下士子却大多早已接受。
不过即便是古文经学一派,对《礼经》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比如郑玄的《三礼注》与卢植的《三礼解诂》就分歧颇多。
郑玄与卢植就是在谈及“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一句时吵起来了。
这句话乃是出自《礼记·曲礼下》,原文为:
君子已孤不更名。
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
居丧,未葬,读丧礼;
既葬,读祭礼;
丧复常,读乐章。
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大概的意思就是:在父亲去世后成为孤儿,突然发迹变得显贵,不为自己去世的父亲定谥号。因为那样做似乎嫌弃父亲贫贱,不配为贵人之父。
居父母之丧,在未葬之前,应研究丧礼;已葬,应研究祭礼。居丧期满,恢复正常,就可以讽诵诗歌了。居丧时不谈乐事,祭祀时不谈凶事。在办公的地方不谈论有关妇女的事。
本来古文经学对于曲礼中这条的理解没什么问题。
但谁让本朝频频出现小宗入主大宗的例子呢。
于是,子为天子而父为臣的矛盾情况就不止一次的出现了。
古文经想要取代今文经为官学,自然要对社会上所有现象给予解释。
故此对于这种特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