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汉官 > 第21章:四方云动【4K】

第21章:四方云动【4K】

    第21章:四方云动【4K】 (第2/3页)

鸦雀无声。

    张邈的指尖下意识摩挲着腰间的玉珏,片刻之后方才忍不住长叹道:“好一个魏公威,不愧是北疆名将,果然名不虚传!”

    兖州刺史刘岱闻言亦是深以为然,不过他的关注点比较奇葩。

    “靖难义从?唔~好名字,当浮一大白!”

    说罢刘岱便自斟自饮的干了一杯,俨然一副文士风流之态。

    相比之下,东郡太守桥瑁的眼神就比较复杂了。

    他们在此会盟已久,虽迟迟不见动作,但主打的就是以静制动。

    先前董卓迁都长安,便被各路讨董联军自诩为各自战绩,大加吹捧。

    如今魏哲忽然异军突起,自然显得他们有点尴尬了。

    想到这里,桥瑁忍不住有些泛酸道:“公威不是辽东豪强子么?如何学得这等兵法?难不成亦如那张角一样,都是得神人所授?”

    一时间也不知道他这话是在夸魏哲,还是在阴阳怪气。

    不过听他这么一说,广陵太守张超忽然转头看向一旁的刘岱,好奇道:“公山兄,你与公威不是乡党么?可知他师承哪位兵法大家?”

    张超这一问倒是让帐中不少人都来了兴趣。

    因为这次魏哲的谋略并没什么新鲜的,与曹操几乎别无二致。

    可两人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却让众人看到了明显的差距。

    相比于熟读各家兵法的曹操而言,魏哲的表现简直不像是一个边塞寒门。

    不对,他家连寒门都不算,只是边地贫县的一家土豪罢了。

    然而刘岱闻言却顿时哑然,抚须思量半晌也没想出什么头绪。

    毕竟魏哲祖上虽是东莱人士,但依旧不过一白身罢了,谁知道有什么传承。

    思量再三,刘岱方才有些拿不准道:“听闻孙叔然受公威所邀在辽东讲学,或许便是从他这得知了孙氏秘传兵法吧。”

    别看孙炎年轻时受业于郑玄,后来更是被人称为“东州大儒”,但他却是不折不扣的孙武后裔。春秋时的齐国乐安县,便是如今的青州乐安郡,甚至孙氏族地都没怎么变过。即便千百年来屋宅屡遭焚毁,但那片土地上居住的却依旧是孙氏子孙。

    如此一来,谁知道乐安孙氏会不会挖到什么祖上留下的兵家秘法。

    不过听了刘岱这个说法,张超等人却是连连摇头。

    即便他们对魏哲了解不多也知道他早在黄巾之乱时就投军行伍了。

    等到孙叔然受魏哲礼聘进入辽东讲学,魏哲都已经把三韩给灭了。

    由此可见魏哲一身兵法和孙炎应该没有多大关系。

    于是聊来聊去,众人只能将此归结为辽东武风盛行的缘故了。

    当然,八卦归八卦,在消化完战报之后几人难免要讨论起是否出兵的问题。

    “……还是镇之以静吧!”

    “此言甚是!董贼定有后招,还是再看看为好。”

    “不错。况且有我等在后压阵,公威才能放心出击不是。”

    三言两语之间,酸枣大营便再度蛰伏起来。

    ……

    话分两头,河内怀县那边其实也在讨论这个话题。

    “敖仓距旋门关不过百里,董仲颖却按兵不动,诸君不觉得蹊跷?”

    大堂之中,只见许攸眉头紧皱的摇头道:“别看魏公威现在风光,可董贼却不是易于之辈。我虽不齿董仲颖的为人,但凉州兵确为虎狼之师,此战结果如何,现在说还为之过早!”

    对面的逢纪闻言亦是颔首赞同道:“一时侥幸算不得什么,如今明公该当以冀州为重才是!”

    早在王匡全军覆没、一去不回之后,河内郡便差不多成了袁绍地盘了。

    而出了河内郡五十里便是邺城,这样的位置自然不能浪费了。

    实际上袁绍对冀州的想法早就和这几个心腹谋士透露过了。

    这也是为什么上次他们会故意鼓动王匡率兵出征的原因。

    即便王匡当时没有被董军击败,许攸等人也不会让王匡安然返回。

    比如麾下士卒畏惧董军作乱,王匡死于乱军之中就是备选方案之一。

    然而袁绍闻言却按着脑袋头疼道:“韩馥这厮虽是我家门生故吏,但终究是朝堂明授的冀州牧,他若不肯相让,我亦不好强夺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