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简册重辉,大道未央【5K】 (第1/3页)
初平元年夏四月,丁亥日。
邙山大战之后赵云率兵趁势拿下函谷关,但由于孤兵深入便不敢再继续追击。
与此同时,宣平门外。
看着铜驼街两旁的残垣断壁,宅邸废墟,魏哲一时无言。
极目望去曾经高耸的南宫、北宫此刻也化作尘土,只剩下焦黑的宫墙。
百里之内,竟看不到一点鸡犬人烟的痕迹。
曾经令四夷仰视,惊为神京的洛阳,就这样成为了一座废城。
此情此景,魏军自魏哲以下见之者无不唏嘘叹息。
“董卓该死!”魏哲忍不住说了一句废话。
但此刻在场的众人却齐齐点头,因为只有这句话才能表达他们此刻的心情。
不过由于洛阳太过残破衰败,魏哲也只能无奈的率军驻扎在毕圭苑。
十年前刘宏建毕圭苑、灵昆苑时,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此处会成为军营。
当然,也怪不得魏哲与董卓都先后选择在此处驻扎。
别看此处只是洛阳城外的一处天子别苑,然而此地的规模却相当庞大,
实际上毕圭苑分为东西二苑,东苑一圈有一千五百步,中间有鱼梁台,西苑一圈有三千三百步,两苑之中足足有房屋数百,俨然一座小城。
于是魏哲一边清缴董卓残部,一边派人寻找元骏的踪迹。
是的,这厮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失联了。
虽然大概率元骏已经凶多吉少,但魏哲还是想看能不能找到他的尸首。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总得给元俊家人一个交代。
念及此处,只见魏哲当即吩咐道:“来人,将徐荣请来。”
说来邙山一战董军大溃,徐荣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一不小心便落在后面。
并且在被魏军围住之后,徐荣直接束手就擒了。
那干净利落的架势让毛坤想要拿个斩首敌将的功劳都不好意思。
也幸好毛坤当时没有冲动,否则徐荣估计死了都得喊冤。
片刻之后,只见徐荣缓步入内,一丝不苟的行礼拜见。
魏哲见状也没有废话,直接开门见山道:“子平,据闻元子良曾在你门下,不知他现在何处?”
徐荣闻言躬身回道:“不敢隐瞒将军,元子良确实曾为我府上门客,不过……火烧洛阳之后他便告辞了。”
魏哲的反应让徐荣意识到,元骏的身份或许不仅仅是他的故吏那么简单。
想到这里,徐荣当即建议道:“将军可命人细细搜寻蔡侍中府,或有所得。”
“蔡伯喈?”魏哲一听顿时愣住了,元骏什么时候和蔡邕勾搭上了?
见此情形,徐荣便知他不清楚元骏近况,当即解释道:“蔡公为董相国征辟后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又升任巴郡太守,后被留任侍中,我听闻子良曾在蔡府做客。”
毕竟元骏也是侍御史,蔡邕便是只当了一天值两人也算是同僚了。
而且毕圭苑中虽没看见蔡邕,但徐荣隐隐觉得他未必随董卓一起撤回了长安。
事实也正是如此!
……
半个时辰后,看着颇为狼狈的蔡邕、元骏等人,魏哲顿时哑然。
他没想到这几位竟然真的藏在已经烧成一片废墟的蔡府之中。
若不是魏哲下令严加搜寻,下面的士卒还真的未必能找到蔡府地窖。
待蔡邕等人略微整理一番后,魏哲才颇为好奇道:“闻听董仲颖对蔡公颇为礼遇,怎生……落到这般田地?”
蔡邕闻言顿时怅然一叹道:“还不是为了先贤典籍。”
说罢只见蔡邕眼神感慨的看着魏哲,赞叹道:“未想将军如此看重文教,实在令老朽惭愧。”
蔡邕也是爱书之人,更是喜欢藏书之人。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会甘冒奇险隐匿下元骏的缘由。
与此同时,见蔡邕这么一说魏哲便明白此事定和元俊有关了。
元骏见状亦不磨叽,当场便将他一个月来的谋划和盘托出。
话说在董卓火烧洛阳之前,迁都长安一事便闹得洛阳满城躁动。
当时的元骏在察觉到董卓当真有迁都之心后,便惦记上了宫中的东观藏书。
别看他这两年陆陆续续抄录了不少,但相对于东观藏书而言却不值一提。
于是当众人都惦记着自己那点家当时,元骏则在为如何保存这批藏书奔走。
他起先是想收买侍卫,将东观藏书偷偷运出城外藏匿起来。
然而东观乃书山学海,其中藏书何其多矣。
别的不说,光武帝当年还都洛阳时所运秘书典籍便有两千余车。
如今过去快两百年了,多年收集下来东观藏书的数量已然三倍于前。
如此庞大的藏书数量,想要悄无声息的运出洛阳自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在被逼无奈之下元骏只能行险一博,找上了蔡邕。
因为蔡邕爱书满朝皆知,而且如今朝中文臣便要属他和王允最受董卓器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