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5K】 (第1/3页)
“兄长,为何不走青州?”
是日,洛阳城外官道上。
只见太史慈一脸不解的询问道:“是因为青州有黄巾作乱吗?”
不过不等魏哲回答,太史慈自己便摇了摇头。
要知道他和魏哲两人当年就是靠打黄巾起家的,没道理会被青州黄巾吓住。
再说了,他们现在连雄踞洛阳的董卓都赶跑了,区区青州黄巾能算什么!
而对于太史慈的疑惑,魏哲是说了一句“时机未到。”
不是魏哲不想回青州,而是现在还没有到回青州的时候。
说的再赤裸裸一点,那就是目前他需要的是一个混乱的青州。
虽然这话有点残忍且诛心,但却是事实。
毕竟只有在青州活不下去了,四百万青州百姓才会背井离乡,主动迁徙。
如此一来,辽东移民有了,曾经中断的东明郡汉化工程也能继续。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自从青州黄巾复起后东明郡的汉人便一日多过一日。
曾经东夷遍地的三韩之地,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汉人的家园。
都不用太多,只需要迁移来青州几个县的汉民,三韩就再无翻身之地。
须知青州一个平原国就有百余万人,即便户口最少的东莱郡也有四十八万人。
家门口有这般充裕的人口稠密之地,不用来移民实在可惜了。
不过太史慈却没有想到这层,见魏哲无意改变主意他也只能作罢。
相比于有点失望的太史慈,赵云就比较开心了。
走冀州好呀,这样他就能衣锦还乡了。
虽然他现在不过是亲兵营区区一军侯,但那也要看是在谁的麾下。
每每想到这里,赵云就忍不住满脸笑容。
年纪轻轻的赵云还没有日后老成,此刻宛如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一样。
与此同时,魏哲则在劝说蔡邕前往辽东避乱。
没办法,谁让这老头打算回陈留老家圉县呢。
……
“蔡公,请恕我直言,陈留虽好,但却非久居之地呀。”
官道上,只见魏哲直言不讳道:“关东诸郡已见乱象,先有刘兖州杀东郡太守桥瑁,后有曹孟德杀河内太守王匡,至于乌程侯孙文台就更不用说了,连杀荆州刺史与南阳太守,如此岂是太平之象?”
“兖州若乱,陈留还能太平无事吗?”
随着魏哲此言一出,本来没有多想的蔡邕顿时忍不住面露迟疑。
他本以为董卓被驱至长安,关东之地应该就此太平无事,但听完魏哲的分析蔡邕顿时便发现他好像把事情想得有点简单了。
见此情形,一旁的元骏亦趁机劝说道:“辽东虽远隔山海,然有一弊必有一利,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形不正是乱世之中的容身之所吗?”
“更何况如今君侯已然平秽貊、破三韩、平高句丽,辽东再无外患。纵然中原再陷乱世,辽东亦可独善其身,此非天时地利人和乎?”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还望蔡公三思呀!”
不等蔡邕犹豫,魏哲便紧接着拿出了一招绝杀:“听闻蔡公欲修史?”
“……不错,确有此念。”蔡邕闻言倒是毫不犹豫的点头承认。
由于秦朝二世而亡,故汉朝更像是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后世王朝的很多规矩,在当下其实都没有那么多讲究。
比如后世历代王朝修史,大多都是后人为前朝修史。
然而当下却没有这个习惯。
汉明帝时期,由于班固私撰《汉书》,天子刘庄看后很欣赏他的才能,便除兰台令史,令班固、贾逵等人共同编撰本朝史。
终明帝一朝,班固等人先后完成《世祖本纪》以及功臣列传、载记二十八篇,这便是《东观汉记》的开篇之作。
虽然明帝后来驾崩,最早一批修史的文臣大儒也尽数去世,但《东观汉记》的编撰却没有停下,安帝继位后又令刘珍、李尤、刘騊駼等继续编撰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
此书始名《汉记》,但因为编撰地点搬迁至东观,故又名《东观汉记》。
此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
桓帝在位时,又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撰孝穆、孝崇二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外戚传中增入安思皇后等皇后,儒林传增入崔篆诸人。崔寔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
至此《东观汉记》共撰成一百一十四卷,始具规模。
思帝时,又命马日磾、蔡邕、杨彪、卢植、韩说等又补作纪、志、传数十篇,下限延伸到中平年间。
由班固而始,自蔡邕而终,历经一百多年,《东观汉记》却依旧尚未完成。
可以说本朝历代文臣大儒几乎都有在东观修史的经历。
对于蔡邕来说,继续编撰《汉记》更是成为他的执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