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冰火两重天【4K】 (第1/3页)
话说代郡虽是幽州郡县,但其郡治高柳县却与并州紧挨着。
实际上从高柳县出发,前行不过五十里路便可进入雁门郡。
甚至两地之间还有长城紧密相连,两郡边界的烽燧长都是熟识。
不过徐荣并未率大军走长城道,而是沿着官道直奔白登山方向而去。
说来也是魏哲上任带方令之后才知道自己被后世的影视剧给骗了。
原来长城主要目的是“以险制骑”,并不是边境的“高速公路”。
除了戍卒日常“行塞”需沿长城顶部的城道步行之外,大规模调兵则明确要求走“出塞道”,也就是在城道之外行军,不得阻碍戍卒日常行塞。毕竟长城乃是以防御为主,大部分长城顶部的城道宽度仅有丈余,并且城道上常设有垛墙、敌台、箭窗,部分陡峭地段还设有台阶,完全不适合大规模军队或车马快速通行。
当然,若某段长城遭突袭,附近戍卒倒是可通过城道迅速支援。
不过这种在城道上短距离的兵力转移也仅限于相邻烽燧间的紧急支援。
像徐荣这种五千人的大军若沿着长城走,估计都能把自家大军累垮。
是日,白登山下。
看着七里外的平城,张辽感慨良多。
他本就是雁门郡马邑人,年少时曾为雁门郡吏,因其武勇才被后来的并州刺史丁原召为从事,率兵入洛听从大将军何进的调遣。
如今兜兜转转,张辽没想到竟然还有回到老家的一天。
“眼下这雁门太守唤作郭缊,乃太原阳曲人也。其家别说是在太原郡,便是在并州都是一等一的名门。”
帅帐外,只见张辽如数家珍道:“前汉时其祖郭广意便官至执金吾,郭广意之子郭孟儒亦官至左冯翊,及至本朝,被誉为党人八顾之一的郭泰郭林宗便出自其族,至于郭缊本人则是故大司农郭全之子。其叔祖郭遵,曾历任兖州刺史、光禄大夫之职。”
然而徐荣闻言却依旧面色淡然。
并州名门又如何?四世三公还不是照样被满门抄斩了。
在见过董卓灭袁氏满门之后,徐荣早就对这些高门士族没有了滤镜。
再高贵的阀阅,在刀兵面前无非是一块朽木。
于是当张辽建议派遣使者前往平城劝降时,徐荣直接否决了。
“先礼后兵不如先兵后礼,劝降之事待交手之后再说!”
张辽闻言一想也是,当即也不再多言。
与此同时,平城县寺。
雁门太守郭缊其实也和徐荣抱着同样的心思。
自从得知魏哲表徐荣为并州刺史后他便知道双方迟早一战。
即便明知不是魏哲的对手,但郭缊也是有着自己的骄傲。
如果是魏哲亲自率领大军来攻也就罢了,但对方只派区区一偏师来伐,这就有些太瞧不起他们并州人了。毕竟雁门郡怎么说也有将近二十万民,人丁不亚于上党郡、太原郡。有着如此本钱,郭缊压根就没有不战而降的念头。
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主动陈兵边境,抵御徐荣大军。
也就是他手中兵马不多,否则郭缊说什么也要来场白登之围。
次日,平城东门。
看着下方浩浩荡荡的魏军,郭缊不由的面色凝重。
没办法,人的名树的影,谁让魏哲这些人威名太盛呢。
即便这次魏哲并没有亲自率兵,但郭缊也依旧不敢大意。
一旁的郡尉孟明见状当即宽慰道:“府君不必烦忧,那徐荣不过是董贼麾下一老卒,并无甚战绩可夸,若不是出身玄莬为魏公威乡党,如何能轮到他独当一面?由此可见,魏公威亦是任人唯亲,不足为惧!”
说罢他反而指着下方军队中的“张”字认旗道:“反倒是那张辽,早些便以武勇闻名并州,实不可大意!”
闻听此言,郭缊不由微微颔首,深以为然。
确实,雁门郡谁人不知马邑张辽?若非如此故并州刺史丁原也不会征辟他。
念及此处,郭缊忍不住长叹道:“可惜丁并州已死,否则我并州何至于沦落到这般田地?”
郡尉孟明闻言顿时感慨道:“吕奉先当真该死呀!”
只是两人这边话音刚落,城下的徐荣便直接光速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