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宗贼 (第2/3页)
诸君戮力田畴,使来日童稚得饱食,老者有终养,则吾辈不负皇天后土矣。
——
公沙卢闻言顿时眉头微皱,默然不语。
那屯田吏见状也不催他,传达完幕府的命令后转身就走。
他还急着去下一家,北海国十八县足足有百余乡,他们可没工夫闲扯。
反正劝农使王君说了,将幕府公文传达到位便可,勿谓言之不预。
说来王修也本是北海郡人,出身营陵王氏。
不过早在中平六年,魏哲任辽东太守时他便举家前往辽东避祸。
不得不承认,郑玄在青州的影响力确实巨大。
粗粗算来青州士族名门有大半都避祸辽东,仅小半南迁至徐、扬两州。
而王修至辽东后本在郡学读书,随即又入东山书院精修。
后来在书院内部的年末考校中写出了一篇颇为精彩的策问,被魏哲看中征辟为幕府从事,随身考察了一段时间。这回也是魏哲钦点才转任青州胶东县劝农使。
在这方面,魏哲的做法可以说和袁绍截然不同。
就像邺城内外都知道,冀州位高权重之人都在幕府,外官不过是功狗罢了。
什么郡守、将军、刺史,在幕府谋臣面前都要温声细语,礼敬有加。
或许谋士的一句话,就能让地方太守、郡将权柄尽失。
所以冀州上下有想法的都在向邺城幕府钻营,职位离袁绍越近就越吃香。
这也是为什么袁绍麾下的颍川士人、河北士人一直窝在幕府内勾心斗角,压根不谋求外放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蓟县的幕府掾属却更期待外任。
毕竟魏哲出仕也快十年了,他的用人习惯早就被下面人摸清楚了。
比如他越是器重某人就越会让其在地方任职,幕府掾属几乎每几年就要换一茬。也就是现在为时尚早,否则时日一久恐怕各地县令十有八九都会出身幕府。
白身→幕府→地方→幕府
兜兜转转,魏哲麾下已然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任官模式。
对此虽然有些士族不太适应,但时日已久还是乖乖低头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