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办法 (第3/3页)
德瓦拉姆也曾去过迪拜,就像数百万计的南亚移民所从事的工作一样。
村里人去那边找这样的工作,需要付给中间人5万卢比的佣金,然后十来个村民一起离开了赫尔多伊,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
他们先坐火车到孟买,然后滞留了一周,等着文件准备好。
这一周里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因为没多少钱,还得还中间人的一大笔债。
他们很想去看看曾多次在电影里看到的城市,但最终还是克制住了这种冲动。
就要船前往迪拜的那天晚上,他们被送到了一个领班模样的人手下。
到了迪拜之后,他们在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作,一天工作九个小时,一周六天,只有周五有休息时间。
他们住劳工帐篷,说那是“双层哈提亚”,也就是双层床。
劳工们会尽量避免进城,只要在这里工作两年,便能赚回了还债的钱,还另外攒下了5万卢比。
很多人用这些钱建了房屋,还给自己的田地装上了机井。
村子里已经断电了,因此为了避暑,他们坐在德瓦拉姆的房子外面。
他们谈话期间邻居们一直在旁边听着,其中有一个长着一张苦瓜脸的戴眼镜的矮个子男人。
德瓦拉姆对波斯湾国家的事情轻描淡写,这时身边那个人却开口说:“他并没有告诉你那里究竟有多糟糕。”
说着这句话的时候,他目光犀利。
“没必要讲那么细。”德瓦拉姆笑着摇头。
那个男人名叫贾纳丹,是村子里的鞋匠,他凑近穆纳说他曾在迪拜和沙特工作过多年。
“那里太可怕了。”他说,“阿拉伯人恨我们。我们得付给掮客好多钱,得做好多苦活儿,可到头来却什么也拿不到。”
然而就算这样,他们还是别无选择。他在去年又把儿子送到了迪拜当电工,为此付了中间人8万卢比。
这些钱是他借来的,仅一年时间,连本带利就变成了10万卢比。
“感觉就像在与一个比你跑得快的时钟赛跑。”他说完又坐了回去,转头看向无尽的原野。
穆纳问他在村里当鞋匠能不能赚到钱。
他看了看德瓦拉姆,笑着说:“村民们从来没有钱做新鞋子,大家都是光着脚。我妻子每月卷烟赚500卢比,我们一家就指着这个过活了。”
身为工业部长,穆纳知道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农民转向工厂。
在印度靠种地是没有出路的,勉强只能算是活着。
工业化是最终答案,但要做到这一点是何其的艰难。
别说北方邦,就是改善卡齐村地区的农民生活,穆纳都觉得压力山大。
他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帮当地农民解决种子和肥料问题,仅此而已。
或许只有苏尔先生,才有那种伟力去改变一切。
穆纳暗暗在心里考量,该怎样去和苏尔先生汇报这件事。
在北方邦的部下积极拓展党派版图时,罗恩也没闲着,他在新德里也捣鼓起来自己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