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且看风云再起(上) (第1/3页)
上月因贾珍、贾蓉横死的丑事,令元春忧郁了一场。
这月姜念闹荣国府,整治赖家,又令元春大丢体面。
姜念想用某种方式安慰一下元春。
思来想去,他决定让元春教他学古琴,待他学会了,便送一首来自前世的曲子给元春。跟着元春学古琴的过程,也是夫妻之间的美好。
这个时代的娱乐活动有限,姜念平日几乎没啥娱乐活动。他不喜吃酒,也不喜看戏,不赌钱,也不眠花宿柳……
学会了古琴,便是有了一项娱乐活动。而爷们抚琴,在这个时代,非但不低俗,反倒是高雅之事。古琴被视为“琴棋书画”之首。抚琴,能沉浸诗词、山水的文化内涵,能感受美学、哲学,能静心养性,冥想减压。
凭姜念的超群记性与文化素养,他学古琴会很容易。
这日风和日丽,秋风送爽。
姜念对元春提出教他学古琴,并说学会了要自己“作”一首曲子送给元春。元春听到这话儿,先是一愣,待确认后,欣然同意。
于是,元春指挥丫鬟们在姜念的书房中摆下琴案,摆下一张她珍藏的古琴,墙角的青铜兽炉焚起了沉水香。但见青烟袅袅,琴案生辉。
姜念、元春并肩坐在琴案旁,元春轻舒皓腕,轻抚琴弦,教起了姜念“四指八法”:“大爷,此乃‘擘’,此乃‘托’,此乃‘抹’,此乃‘挑’,此乃‘勾’,此乃‘剔’,此乃‘打’,此乃‘摘’……”
学古琴,先学减字谱和基础指法。
事实上,在姜念的前世,现代人学古琴,也会采用古代的减字谱。减字谱看似复杂,但掌握规律后比五线谱更直观。
元春教了三遍后,便让姜念尝试。
姜念模仿元春手势,左手按弦,右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名指在琴上拨动,却弹出了一阵刺耳的杂音。
窗外顿时传来几声轻笑。
香菱、抱琴、金钏、玉钏、晴雯等人躲在窗外偷看,见姜念出此洋相,一个个忍俊不禁。
正闹着,薛宝钗、莺儿也被吸引来了,当两人站在窗外听见窗内姜念弹出来的刺耳杂音,薛宝钗不由以帕掩唇,眼波流转间尽是笑意,莺儿则不禁笑出声来,这笑声还挺大。
姜念被莺儿的笑声惊动,看向窗外,发现薛宝钗正笑着,便对窗外唤道:“宝钗,你进来。”
薛宝钗绕进了书房。
姜念对薛宝钗笑道:“你既在窗外笑话我,想来你是精于此道的?”
薛宝钗忙道:“大爷,我不会抚琴的。”
她虽是才女,但她的才艺主要体现在诗词、学识和人情练达上。
姜念执意道:“纵不会,也试抚一曲。”
说着,他拉着元春起身。
薛宝钗见姜念难得有此兴致,便坐在了琴案前,左手按弦,右手轻拂,虽姿势不坏,然弹出来的也是一阵杂音,呕哑嘲哳难为听。
窗外众丫鬟见状,越发笑作一团,连元春也忍不住笑了。想薛宝钗素日端庄持重,又有才女之称,何曾有过这般窘态?
薛宝钗一时羞得面泛桃花,急急住手。
自这日起,姜念几乎每日都会随元春学古琴。
元春教得细致,时而示范“吟猱”之妙,时而指点“绰注”之工,每每手把手教导。她非但不厌其烦,反倒因此改善了心情。
姜念也学得极快,不过旬日,已能奏得《仙翁操》等小曲,琴韵虽稚,却也初具规模了。
原本,姜念打算着,待自己学会古琴,便送一首来自前世的曲子给元春。
而学了旬日过后,他又有了进一步的打算,想着,以后若他很喜爱身边某位女子,便可以送其一首来自前世的曲子,美其名曰“自己作的”。
现在的问题是,他要送哪一首曲子给元春?
……
……
神京城西便门外,有一座著名道观,名为白云观,香客络绎不绝。
白云观附近有座客栈,名为“观下客栈”,其名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