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彩页文学 > 科技入侵现代 > 第359章 大家都要赢!

第359章 大家都要赢!

    第359章 大家都要赢! (第1/3页)

    任何国家都需要赢学。

    苏俄需要,华国也同样需要。

    在东欧的民众只能感受到帝国强大科技带来的荣光,其实很难谈有多少的代入感。

    但华国能啊。

    N-1火箭的总设计师是华国人。

    过去苏俄一直搞不定。

    华国人一加入,就帮你们搞定了N-1火箭。

    这枚航天勋章的功劳起码有三分之一属于我们吧?

    华国媒体也在宣传苏俄航天的伟大胜利,作为socialism阵营的一件大喜事,间接证明了socialism阵营在科技领域和自由阵营没有差距。

    同时这样的宣传,也是在间接告诉民众,我们和苏俄的关系正在缓和。

    但华国方面会着重强调,华国科研人员和华国科技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他们会强调,华国励精图治多年,厚积薄发,我们在过去别说玩火箭,就连基本的长枪大炮都得依赖进口。

    现在我们能造电子产品,我们的电子产品销往全球,在socialism阵营里,我们生产的电子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其他国家加在一起才享受剩下的百分之二十。

    我们能造火箭,有原子弹,有卫星,在全门类的工业体系。

    如果只是华国人担任苏俄登月火箭的总工程师这件事,可能民众的感觉可能还没有那么强烈。

    但当,华国的宣传和这二十一年来的科技发展、民生改善迭加在一起的时候,民众的感受就变得格外强烈了。

    苏俄的宣传不是没有效果,不是没有感染力。

    能够以真理冠名的报纸,又怎么可能连文章都写不好呢?

    他们的问题在于,民众无感。

    你的飞机大炮再厉害,你的航天科技做的再牛,给民众带来的冲击是那个时刻的。

    当时刻过去,记忆就很快模糊,感受很快消散,你再在报纸、电视和电台里宣传,民众只会越来越无感。

    以至于,最后产生这和我月薪三千有什么关系?

    华国好的点在于,他们的进步民众是有感的。

    随手可见的收音机,在国营商店要抢购的电视,最好的电视从苏俄货、东德货变成华国本土货。

    这就跟华国基建狂魔的宣传有效的背后逻辑有点类似。

    尽管有人说这是牺牲了牛马,这是土木牛马带来的红利,这背后华国人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但民众就是认可,因为大家亲身体会到了,基建狂魔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好处。

    从每年春运,火车站水泄不通,甚至要提前在火车站过夜,一旦有个极端气候,十几万人被堵在火车站无法回家。

    到现在的,这类事情越来越少几乎绝迹,哪怕春运,火车调度轻轻松松,回家过年成为常态。

    基建带来的绩效是有感的,包括村村通水电网,天灾来临的时候救灾速度。

    现在的华国民众,尤其是经历过建国前,感触就更深了。

    刘国栋和小芳是申海国营工厂的职工。

    之前华国第一次在莱比锡贸易博览会上卖了九千台的时候,他就想着找申海无线电厂的老徐。

    看看能不能找对方打听一下,有没有什么门路,能帮他把家里的红星换成远销海外、大涨志气的熊猫。

    只是去找老徐,事情没办成,反而听到老徐他们整厂要搬到西南去,得知了整个华国半导体相关的产业都要往西南搬。

    刘国栋当时以为,搬很正常,这个时代,因为工作原因,搬来搬去虽说谈不上常态,但也不在少数。

    大家也完全能理解。

    毕竟和高科技有关,肯定有保密要求。

    只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和刘国栋预期的有点差别。

    那就是他自那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老徐了。

    刘国栋以为的,去西南只是工作地点的调动,隔三差五还是会回申海。

    起码过年的时候会回来吧?

    结果就是,一去不复返。

    他去看望过老徐家的父母,说是八年只打过三通电话,每年寄一封信回来。

    刘国栋找身边机械厂的同事打听过,他们认识的无线电厂的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